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部、民*部、国家医保局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卫老龄发〔〕61号),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正在积极推动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建设,这也将是老龄产业最有可能的突破方向,也将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老龄产业服务内容。中健联康养研究院认为,以护理中心(护理院)等机构为支撑,以社区护理站为依托,提供居家上门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是十四五老龄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发展机遇,无论从*策支持、市场需求、支付能力等方面,相对基本养老服务,都有巨大的优势。
一、*策支持
年10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民*部、国家发改委、财*部、国家医保局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60号),意见给发展医养结合指出了道路,同时连续发布多个文件,明确发展护理服务具体的支持*策。
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明确养老机构举办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不含急救中心、急救站、临床检验中心、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港澳 资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提供养老服务的,涉及建设、消防、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有关条件,可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已具备的上述相应资质直接进行登记备案,简化手续。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府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不得设置并全面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限制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的经营性质。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按规定享受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有关优惠*策。各地可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制定多种优惠支持*策。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
减轻税费负担,如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并在土地相关税费方面享受优惠*策,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的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对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实行行*事业性收费优惠*策。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加强土地供应保障。鼓励地方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运维长效机制,对使用综合服务设施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予以无偿或低偿使用。鼓励符合规划用途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用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允许盘活利用城镇现有空闲商业用房、厂房、校舍、办公用房、培训设施及其他设施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养老机构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开办资金和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医养结合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发挥“投、贷、债、租、证”协同作用,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
年10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部、民*部、国家医保局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卫老龄发〔〕61号),更是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建设。
加强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通过*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区嵌入式为老服务机构发展。依托护理院(站)、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
在给*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号提案答复中,国家卫健委明确:加大*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用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号),通过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举办护理机构或者部分一级、医院转型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扩大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及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
年1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号)明确,各地卫生健康行*部门要根据区域内群众重点是高龄、失能等行动不便老年人等迫切护理服务需求,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合理引导医疗机构增加护理服务供给。建立完善有利于“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发展的相关医疗服务价格*策和医保支付*策。
在护理服务人才保障方面,国家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年,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鼓励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积极增设护理等相关专业点。目前,高职专业目录设置有护理专业,细分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及口腔护理等专业方向。
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多万,较年的万增加万,增幅达45%。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年的2.37增加到年的3.35,全国医护比由年的1:1.07提高到1:1.1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超70%,护士队伍学历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年9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民*部、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国卫办老龄发〔〕15号),进一步明确,加强医疗护理服务管理。
国家卫健委在护理方面,还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制定了“老年护理实践指南(试行)”和“居家医疗服务参考项目(试行)”,为老年人享受全流程、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了标准、规范和保障。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优先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慢性病长期处方服务,最多可开具12周的长期处方。大力支持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延伸的医养结合服务,这方面医保也给予了很多支持。
年12月17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4号),明确服务主体为医疗机构。已执业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具有与所开展居家医疗服务相应的诊疗科目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医疗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由医务人员提供服务。即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派出注册或执业在本机构的医师、护士、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等医务人员上门提供居家医疗服务。
各地也陆续出台*策,如年7月,北京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医保局等十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北京市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规模工作方案》,本市将扩大上门护理服务,年实现全市覆盖。在39项上门护理服务项目基础上,逐步增加服务项目至50项左右。
二、支付能力
厘清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支付边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支付符合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疾病诊治、医疗护理、医疗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不得用于支付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实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地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由长期护理保险按规定支付。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医养保险。研究引入寿险赔付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的转换机制,支持被保险人在生前失能时提前获得保险金给付,用于护理费用支出。加快发展包括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护理保障需求。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提出,护理服务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健康老龄化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号建议回复函,关于将护理费纳入医保报销。临床护理是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承担着患者看护、巡查病情、术后恢复等大量临床医护任务,为患者诊治及康复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通过取消药品、耗材加成,结构性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院减少的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财*投入等方式进行补偿。特别是重点上调技术价值类医疗服务项目。其中,护理类医疗服务涨幅50-%不等。从医保支付*策看,目前,国家层面采取排除法对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进行管理,明确基本医保不予支付或部分支付的诊疗项目范围。从多地实际来看,一般护理费等费用均属于医保支付范围,按规定予以支付。
综上所述,护理服务的支付来源,除了个人付费以外,还有医保支付、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种支付模式,而支付能力,是决定护理服务发展的基础,有了支付能力,或许,护理服务网络建设,将如当年日本推出长期照护保险,推动日本介护事业发展一样,护理服务网络建议,或将成为老龄产业最具发展前景的服务。
三、市场前景
失能人口数量大。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显示,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达到万,预计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在总失能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57%计算,当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将超过.68万,失能老人将经历7.44年的失能期。
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通过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老年护理服务发展工程,探索推进老年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将医疗机构内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惠及更多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出院后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
精准对接群众护理需求。聚焦护理领域短板弱项,积极发展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增加护理服务供给,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服务。
四、服务体系
北京大学医学部马尚斌教授基于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护理资源,对如何建立护理服务体系有非常好的经验,中国康养产业高级研修班(运营管理一期)将邀请马教授就如何建立护理服务体系作主题授课,并将结合参观社区护理站,以理论+实践的形式,帮助各城市、企业集团建立护理服务体系,抓住“十四五”老龄产业最具发展前景的市场机遇。
安康市民*局*组书记、局长许启汉一行考察护理站
护理站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
研修:如何建立高效的老年护理服务附:居家医疗服务
居家医疗服务主要包括适宜居家提供的诊疗服务、医疗护理、康复治疗、药学服务、安宁疗护、中医服务等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参考项目见附件)。诊疗服务包括健康评估、体格检查、药物治疗、诊疗操作等。医疗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专项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康复治疗服务包括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指导等。药学服务包括用药评估、用药指导等。安宁疗护服务包括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等。中医服务包括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技术、健康指导等。各地卫生健康行*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应当结合实际,组织制定本地区居家医疗服务项目。原则上,以需求量大、医疗风险低、适宜居家操作实施的技术和服务项目为宜。
居家医疗服务参考项目(试行)
一、诊疗服务类
(一)健康评估。
1.常规评估
2.认知功能评估
3.脑卒中评估
4.心血管风险评估
5.心肺功能评估
6.肌力评估
7.跌倒风险评估
8.营养评估
9.心理评估
10.疼痛评估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查体
2.常规B超
3.心电图
4.血糖测定
(三)药物治疗。
1.开具常见病的用药处方
2.调整慢性病的用药处方
(四)诊疗操作。
包括拆线、换药(小)等,具体项目由各省(区、市)卫生健康行*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医疗护理类
(一)基础护理。
1.清洁与舒适护理
2.皮肤护理
3.生命体征监测
4.物理降温
5.氧气吸入
6.雾化吸入
7.吸痰
8.气管切开护理
9.管饲
10.更换胃管
11.皮下注射(需要皮试的针剂除外)
12.肌肉注射(需要皮试的针剂除外)
13.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
14.血糖监测
15.静脉采血
16.标本采集
17.更换尿管
18.膀胱冲洗
19.灌肠
20.肛管排气
21.直肠给药
22.引流管护理
(二)专项护理。
1.腹膜透析护理
2.伤口护理
3.造口护理
(三)康复护理。
1.协助选择、使用辅助器具指导
2.翻身训练指导
3.坐起训练指导
4.站立训练指导
5.行走训练指导
6.平衡训练指导
7.肢体训练指导
8.呼吸功能训练指导
9.吞咽功能训练指导
10.失禁功能训练指导
11.认知训练指导
12.言语训练指导
(四)心理护理。
1.心理评估
2.心理支持
3.心理沟通和疏导
三、康复治疗类
(一)康复评定。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2.肌力和肌张力评定
3.关节活动度评定
4.徒手平衡功能评定
5.协调功能评定
6.步态分析与步行功能评定
7.感知认知评定
8.感觉功能评定
9.构音障碍评定
10.吞咽功能障碍评定
11.失语症评定
12.脊髓损伤评定
13.心肺功能评定
(二)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
(1)神经发育疗法
(2)运动再学习疗法
(3)强制性运动疗法
(4)运动想象疗法
(5)平衡与协调功能训练
(6)关节松动训练
(7)关节活动度训练
(8)步行训练
(9)肌力与耐力训练
(10)牵伸技术训练
(11)有氧运动训练
(12)呼吸训练
(13)轮椅操作训练
2.作业疗法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2)感知、认知功能训练
(3)手功能训练
3.物理因子治疗
(1)低频电疗法
(2)中频电疗法
(3)超声波疗法
(4)冷疗法
(5)温热疗法
(6)紫外线疗法
4.言语疗法
(1)失语症训练
(2)构音障碍训练
(3)吞咽功能障碍训练
(三)康复指导。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导
2.康复辅助器具(轮椅、助行器、拐杖、手杖等)使用指导
3.康复知识宣教
四、药学服务类
(一)用药评估。
1.评估患者疾病、用药种类和服药情况;
2.评估患者药物/食物过敏情况;
3.用药后血压、血糖、肝肾功能指标异常情况是否与用药有关;
4.用药后有无皮炎、水肿和心悸等不适情况;
5.使用多种药物对疾病和身体的影响;
6.停药或减量后,不良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7.使用/调整药物后的有效性。
(二)用药指导。
1.指导患者合理、正确用药,告知药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2.指导药品正确储存方法和药品效期管理;
3.指导患有多种疾病、使用多种药品的患者,合理使用药物;
4.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5.指导监测多重用药、长期用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五、安宁疗护类
(一)症状控制。
1.疼痛
2.咳嗽、咳痰
3.恶心、呕吐
4.便血
5.腹胀
6.水肿
7.发热
8.厌食/恶病质
9.口干
10.睡眠/觉醒障碍(失眠)
11.谵妄
(二)舒适照护。
1.居家环境管理
2.床单位管理
3.口腔护理
4.饮食与营养护理
5.管道护理
6.皮肤及会阴护理
7.协助沐浴和床上擦浴
8.床上洗头
9.排尿异常的护理
10.排便异常的护理
11.体位护理
12.轮椅与平车使用
13.遗体护理
(三)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1.心理社会评估
2.医患沟通
3.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反应
4.患者和家属心理疏导
5.死亡教育
6.患者转介安排与指导
7.丧葬准备与指导
8.哀伤辅导
六、中医服务类
(一)中医辨证论治。
1.体质辨识
2.开具中药处方
3.调整中药处方
(二)中医技术。
1.刮痧
2.拔罐(包括留罐、闪罐、走罐、药罐)
3.艾灸
4.针刺技术
5.经穴推拿
6.穴位贴敷
7.中药外敷技术
8.中药熏蒸技术
9.中药泡洗技术
10.耳穴贴压技术
11.中药灌肠
(三)健康指导。
1.中药给药指导
2.中医情志指导
3.中医饮食指导
4.运动指导
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来源:中健联康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