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某,男,30岁,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腹胀2月余
现病史: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食后加剧,伴腹痛,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重,特来求诊。刻下:腹胀,腹痛,身困乏力,食少纳差,大便质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
厚朴12g姜半夏12g*参15g
炙甘草5g*芪20g扁豆20g
茯苓20g鸡内金15g青陈皮各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
二诊(年8月19日):腹胀稍减,时有腹痛,舌脉基本同前,上方加谷麦芽各12g,继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年8月26日):药后证缓,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上方去扁豆、鸡内金,加山楂20g,*参改20g,*芪改30g,7剂,煎服法同前。药后腹胀腹痛消失,余症大有改善,上方加减续服7剂,病即告愈。
按语:《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柯韵伯则在《伤寒论注》中点出“盖腹满、呕吐是太阴阳明相关证”。《景岳全书·杂证谟》云“……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认为腹胀满病与气密切相关。结合本案,脾虚不运,气滞不行,不通则痛,发为腹胀腹痛、食少纳差;气血乏源,则见身困乏力;脾虚不化,湿渗肠道,故见便溏;脉见沉弦,亦有肝气乘脾之象。
吾师治以补中健脾,理气除满,方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属脾虚甚而气滞轻,故以补虚为主,理气为辅。方中厚朴宽中化滞,下气除满,《本草汇言》云:“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厚朴温可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姜半夏辛开散结,《本草汇言》谓:“七情、六郁、九气所为,结塞于中,非半夏不能散。”二药合用,辛开苦降,调畅中焦气机;配以*参、*芪、甘草、鸡内金补中助运,扁豆、茯苓健脾渗湿,青陈皮疏肝理气,全方健脾理气,补而不滞。
二诊腹胀稍减,仍遵上法,续加谷麦芽健脾益气。三诊证缓,稍适调整,去扁豆,鸡内金改山楂健脾开胃,*参、*芪加量以则健脾益气之功。脾虚得补,气滞得消,胀满可除,再服7剂告愈。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