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常见疾病针刺治疗
TUhjnbcbe - 2021/7/20 21:28:00
八卦手针治疗腿疼

偏头痛

(一)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头,与肝、胆关系密切。侧头部为足少阳胆经循行之处,恼怒、紧张及风火痰浊之邪导致足少阳胆经不通则出现偏头痛,以实证多见。

主症:头痛多为一侧,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和枕部,疼痛开始时为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为持续性钝痛。任何时间皆可发作,但以早晨起床时多发,症状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

典型的偏头痛有先兆症状,如眼前闪烁暗点、视野缺损、单盲或同侧偏盲。发作时头痛部位可由头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可同时放射至颈、肩部。

兼头胀痛,眩晕,胸胁胀痛,舌红少苔,脉弦或细数者,为肝阳上亢;兼头痛昏沉,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湿偏盛;头痛日久,痛有定处,其痛如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细涩者,为瘀血阻络。

(二)治疗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以及局部穴为主。

主穴:率谷、阿是穴、风池、外关、足临泣、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配百会、行间;痰湿偏盛配中脘、丰隆;瘀血阻络配血海、膈俞。

操作:毫针刺,泻法。当偏头痛发作时一般以远端穴为主,用较强刺激。

眩晕

(一)辨证要点

眩晕急性发作常与忧郁恼怒、态食厚味、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脑,与肝、脾相关。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清窍被扰;或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浊阴上蒙清窍,均可导致眩晕,基本病机是风、火、痰扰乱清窍。

主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兼面红目赤,目胀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脉弦数者,为肝阳上亢;兼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湿中阻。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定眩。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高血压配曲池、足三里;颈性眩晕配风府、天柱、颈夹脊。

操作:毫针泻法。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刺激量不宜强。高血压者,太冲朝涌泉方向透刺。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取顶中线、枕下旁线,毫针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

(2)耳针法取肾上腺、皮质下、枕、神门、额、内耳,每次取3-5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血压过高者可在降压沟和耳尖点刺出血。(3)三棱针法取耳尖、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5滴。适用于眩晕实证者。

落枕

(一)辨证要点

落枕常与睡眠姿势不正,或枕头高低不适,或因负重颈部过度扭转,或寒邪侵袭项背部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与督脉、手足太阳和足少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本病属于实证。

主症:项背部强痛,低头加重,项背部压痛明显者,病在督脉与太阳经:颈肩部疼痛,头部歪向患侧,颈肩部压痛明显者,病在少阳经。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颈项疼痛重着,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者为风寒袭络:颈项部刺痛,固定不移,且有明显的夜卧姿势不当或颈项外伤史者为气滞血瘀。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疏经活络,调和气血。取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外劳宫、天柱、阿是穴。

配穴:病在督脉、太阳经配后溪、昆仑;病在少阳经配外关、肩井;风寒袭络配风池、合谷:气滞血瘀配内关、合谷;肩痛配肩髃;背痛配天宗。

操作:毫针刺,泻法。先刺远端外劳官,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部,一般颈项疼痛立即缓解,再针刺局部腧穴。风寒袭络者可局部配合艾灸,气滞血瘀者可局部配合三棱针点刺放血。

2.其他治疗

(1)拔罐法取局部压痛点,先施闪罐法,再施留罐法,也可以配合刺络拔罐法。

(2)耳针法取颈、颈椎、肩、枕、神门。毫针中等刺激,持续运针,同时令患者慢慢活动颈项部。

中风

1.中经络

主症: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斜,语言不利。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脉弦有力者,为肝阳暴亢;兼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阻络。

兼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腻或灰黑,脉弦滑大者,为痰热腑实;兼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者,为气虚血瘀;兼肢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见半身不遂,口角?斜。

若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者,为闭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者,为脱证。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

口角?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复视配风池、睛明:便秘配天枢、丰隆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关元。

操作: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

刺极泉时,在标准定位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2)中脏腑

治法: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经穴和十二井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关元、神阙、气海。

操作: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神阙用隔盐灸,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心悸

(一)辨证要点

心悸急性发作多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因素有关。本病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濡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初期以虚证多见,久则呈现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自觉心跳异常,心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

兼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胸闷烦躁,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弦滑者,为痰火扰心;胸闷气短,咳吐痰涎,面浮足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滑者,为水气凌心;心痛阵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者,为心脉瘀阻。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宁心安神,定悸止惊。取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及相应脏腑俞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配穴:阴虚火旺配太溪、肾俞:痰火扰心配尺泽、丰隆;水气凌心配气海、阴陵泉:心脉瘀阻配膻中、膈俞。易惊配大陵;浮肿配水分。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水气凌心者心俞可加灸法,心脉瘀阻者膈俞可用刺络拔罐法。

2.其他治疗

耳针法: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呕吐

主症:一般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

若呕吐清水或稀涎,食久乃吐,舌淡,苔薄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呕吐酸苦热臭,食入即吐,舌红,苔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因暴饮暴食而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者,为饮食停滞;呕吐多因情志不畅而发作,嗳气吞酸,胸胁胀满,脉弦者,为肝气犯胃。

(二)治疗

1.基本治疔

治法:和胃理气,降逆止呕。取胃的募穴及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

配穴:寒邪客胃配上脘、公孙;热邪内蕴配商阳、内庭、金津、玉液;饮食停滞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肝俞、太冲。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寒邪客胃者可加灸法,热邪内蕴者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胃痛

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胃痛急性发作时,常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甚。

若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客胃;胀满而痛,兼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胃脘胀痛,兼攻痛连胁,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和胃止痛。取足阳明经穴及胃的募穴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寒邪客胃配胃俞、神阙:饮食停滞配天枢、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阳陵泉。急性胃炎配梁丘:消化性溃疡配公孙。

操作:主穴毫针刺行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足三里持续行针1-2分钟,一般疼痛可逐渐缓解。寒气客胃者宜加用灸法。

腹痛

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腹痛突然发作时,常痛势剧烈,痛时拒按。

若腹痛拘急、暴作,得温痛减,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者,为寒邪内积;腹痛灼热,得凉痛减,舌红,苔*腻,脉滑数者,为湿热壅滞;腹部胀满疼痛,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暴怒后出现腹部胀痛,攻窜两胁,痛引少腹,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者,为气滞血瘀。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和胃调肠,缓急止痛。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脏腑募穴为主。

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寒邪内积配神阙、关元;湿热壅滞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配下脘、梁门;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操作:疼痛发作时,足三里持续行针1-2分钟,一般疼痛可逐渐缓解。寒邪内积可配用灸法。

今天的内容都记住了嘛!也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呀,这样复习起来超好找!

五月份八卦手针网络课即将开课,想系统学习手针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见疾病针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