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男,94岁。
初诊:年12月5日。
患者高龄体质虚弱,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一年前,腹部饱胀,B超检查:脂肪肝,大量腹水形成;
生化检查:肝功能不全;营养不良,下肢凹陷性水肿。
会诊时腹部膨大,青筋显露,气喘难卧,不思纳谷,尿少,大便数日一次呈散渣状。舌体胖大,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辨证:脾肾虚衰,水湿停聚。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方药:生*芪30g,炒*参15g,炒白术10g,猪茯苓(各)15g,泽兰泻(各)10g,汉防己10g,制附片10g,桂枝5g,大腹皮15g,陈葫芦瓢30g,车前子(包煎)15g,厚朴10g,川椒目6g,炙甘草3g。
贰
二诊:年12月12日。
再次会诊,诉小便增多,腹部宽松,舌淡苔白,脉细弱。
脏器功能衰退,阳虚水泛。“足太阴虚则膨胀”,仍当温阳运牌,使水湿从小便而去为治。
生*芪30g,炒*参15g,炒白术10g,猪茯苓(各)15g,泽兰泻(各)10g,大腹皮15g,炮姜3g,制附片10g,淮山药15g,肉桂(后下)3g,川椒目6g,车前子(包煎)15g,炙甘草3g。叁三诊:年12月26日。
连服温脾利水之药14剂,小便量显著增多,腹部宽松,腰围较前缩小,唯下肢仍有水肿,食欲欠振。舌苔薄白,脉细。肺脾肾三脏虚衰,法从温补为先。拟再益气健脾,佐以行气利水。
炙*芪15g,炒*参15g,炒白术10g,猪茯苓(各)15g,青陈皮(各)5g,准山药15g,大腹皮15g,炒苡仁15g,制附片5g,泽泻10g,桂枝5g,枳壳10g,炙鸡金10g,汉防已10g,炙甘草3g。肆本案患者,九旬高龄,久虚不复。因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温煦,以致水湿内停,而成臌胀、水肿之症。
叶桂《三时伏气外感篇》云“凡病皆本乎阴阳,通表里小便,乃宣经气,利腑气,是阳病治法;暖水脏、温脾肾,补土以驱水,是阴病治法。治肺痹以轻开上,治脾必佐温通。”
故方取五苓散、防已茯苓汤、实牌饮加减,以健牌益气,通阳利水。药后尿量增多,水湿从小便而去,肚腹渐松。
二诊又以附子理中九、五苓散化裁。健脾温阳,行气利水,使水湿再去。
三诊仍以补脾温阳为先,佐以行气利水。击鼓再进。前人说“治胀必以通阳为务”,但利水不行气亦非其治也。
故全方每以大腹皮、厚朴、枳壳以行气宽中,陈葫芦瓢、车前子、川椒目利水消肿,为临证常配之药。
文字/刘沈林姚学权
整理/邹坤吴冠楠杨娇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