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胰腺囊性肿瘤是什么?
胰腺囊性病变是胰腺表面或内部囊状物,内含囊液。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两类:非肿瘤性病变(主要为胰腺假性囊肿)和肿瘤性病变即胰腺囊性肿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CN)、黏液性囊腺瘤(MCN)、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cNET)等,以前四类最为常见。胰腺囊性肿瘤多在常规影像检查中被偶然发现,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多数患者并非因身体不适前来就诊,有症状者多为肿瘤占位或瘤体较大造成的腹痛、腹胀、恶心、腹部肿块等。
问
什么人容易患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呢?
目前,胰腺囊性肿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脂高蛋白饮食)、慢性胰腺炎、环境污染因素及遗传因素等都是引发胰腺囊性肿瘤的潜在致病因素,职业、环境、地理因素等其它因素亦与其有一定关联。
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胰体尾部多见;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见于老年病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多位于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较为少见,多见于20-30岁年轻女性,早期无症状,多因肿瘤生长较大时产生压迫症状始获诊断。
绝大多数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在于,它是否会发生恶性癌变,产生危害生命健康的后果呢?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多数浆液性囊腺瘤是良性的,而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和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有一定的恶变风险,需要监测或手术切除。出于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在日常体检中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问
如何诊断胰腺囊性肿瘤?
不同囊性肿瘤虽有各自好发年龄及影像学特点,但对不典型者的鉴别诊断往往非常困难,大多数胰腺囊性肿瘤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但部分患者会有某些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如:
持续性腹痛并可能放射到背部;
恶心、呕吐;
短时间内体重持续减轻;
食欲不振,刚开始吃东西就有饱腹感;
皮肤巩膜*染;
腹部肿块;
由于其他原因做腹部影像检查时发现胰腺囊肿等;
如有上述表现,建议及时就诊。
目前常用于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内镜超声检查(EUS)。CT及MRI定性诊断囊性肿瘤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近似,术前正确诊断率在60%~80%之间。CT检查在胰腺病变中仍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检查方式。MRI对于小的囊性病灶及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比CT更有优势。当CT或MRI不能明确囊性病变性质时,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问
如何治疗胰腺囊性肿瘤?
一般认为,合并有临床症状为囊性肿瘤手术切除的指征。
对较长期无明显变化而短期内生长速度较快的囊性肿瘤,提示其性质的可能变化,建议手术切除。
对于影像学检查较为明确、直径4cm的浆液性囊腺瘤,若无临床症状可选择随诊观察每一年复查1次。对于诊断明确的黏液性囊腺瘤、主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应选择手术切除;对未分类的囊性肿瘤,如果病因不明,无恶性肿瘤危险因素,且囊肿直径15mm,可于1年后复查,若连续3年病情稳定,随访间隔可延长至2年;若囊肿直径≥15mm,应每半年随访1次,1年后病情稳定者可每年复查1次,建议终身随访。
问
手术方式?
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很多,总的原则是彻底切除肿瘤、保护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具体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或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胰腺节段切除、全胰切除及单纯肿瘤摘除术等。近年来,包括机器人手术在内的腔镜技术有较快发展,微创技术在胰腺囊性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我院微创技术目前也已基本完善。
近年来,得益于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临床医师对疾病认识的完善,胰腺囊性肿瘤检出率的不断上升且其良恶性评估也变得越来越准确。此类肿瘤大多良性或低度恶性,手术切除可以治愈,但是手术指征务必严格把握,并非见瘤就切。因为此类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率虽然很低,但并发症发生率一直较高。应严格遵守诊治原则,依照病人情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使病人最大程度获益。
图文材料:王俊瑾编辑:王轶菲审核:高春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