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个。募,又作幕,与膜通。《灵枢·百病始生篇》载:“肠胃之外,募原之间”;“肠胃之募原”与《素问·举痛论》所说“小肠、膜厚之间”,意义相同,是指脏腑之外的胸腹膜之间。脏腑的募穴因其接近脏腑而得名,故幕穴的位置与脏腑位置高低基本一致,因其依脏腑的部位而定募穴的位置,故本脏腑募穴不一定在本经脉腧穴上,有在正中、有在两侧,如胃之募穴中脘在任脉上。滑寿注《难经》载:“募,募结之募,言经气之集于此也。”所以它是脏腑经气汇聚在胸腹部的穴位,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相关的募穴上出现压痛或敏感等现象。因此某一脏腑有病,可以用其所属之募穴治疗。《难经·六十七难》载:“五脏募穴皆在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阳性病证,其病气多行于阴分募穴,应采用“从阴引阳”的法则,针刺胸腹部的募穴,以调整经气而引邪外出。近代治疗六脏疾患,多取本腑的募穴,治疗效果显著。此外,还可采用“俞募配穴法”,即取胸腹部募穴的同时,配以背部相应的俞穴,对脏腑疾患也有很好的疗效。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六脏病证多取募穴治疗。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五脏俞穴(俞,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肺俞(三椎下各开寸半。)心俞(五椎下各开寸半。)肝俞(九椎下各开寸半。)脾俞(十三椎下各开寸半。)肾俞(十四椎下各开寸半。)按《难经》云∶阴病行阳,故令俞在阳(背曰阳,俞皆在背)。东垣曰∶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风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收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
歌诀:
天枢大肠肺中府,小肠关元巨阙心;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胆日月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心包膻中三焦募石门。
1、肺经之募穴-中府穴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大肠经之募穴-天枢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配气海治绕脐痛;
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直刺1~1.5寸。
(1)大肠的募穴;()《千金》孕妇不可灸。
3、心经之募穴-巨阙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疸,泄利。
配内关治心绞痛;配章门、合谷、中脘、内关、足三里治呃逆;配足三里、膻中、内关、三阴交、心平穴、心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配内关、人中治癫狂痫证;配神门治失眠健忘。
直刺0.5~1寸;可灸。
心经募穴。
4、小肠经之募穴-关元
关元穴:益气补肾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
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
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
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温灸温灸:用扶阳罐每天温灸3-5分钟,有强肾壮阳,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议长期坚持使用,效果显著。
按摩按摩: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强壮穴:作为保健强身长寿穴,用灸法。
.诊生死:用指头按穴,如果指下感到无力空空,离手时,穴凹无弹力,胸下坚硬如石头,大限已到,活不久。
3.助孕:子宫虚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补肾虚:脐下肾间之气藏于此穴。肾虚而腰酸或阳痿者,用灸法。
5.治痛经:冰品引发的痛经,热敷或灸此穴。
6.治虚喘:喘哮发作面色苍白,用灸法,特效。
7.治小肠病:因为小肠募穴,所以治小肠各种疾病。
8.治糖尿病:强肾可缓解糖尿病并发症,需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穴。
9.治排尿不顺:灸后尿排顺,也可以用拍法,五指并拢空拍,一次连续拍下效果最好。
10.治各种血症:本穴为血液循环的强壮剌激点,又为先天气海,元阴元阳在此交会,虚症用灸
5、肾经之募穴-京门穴
京门,京,指发源地,又含京都之意。门,之出入之处。本穴为肾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门户.经穴名。出《脉经》。别名气府、气俞。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老师谈艾灸京门穴,调节男女性欲,增强性功能。肾阳虚引起的腰痛,腰肌劳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穴位。
京门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京门穴位于人体侧腰部,章门穴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1.小便不利,水肿;
.胁痛,腰痛;
3.腹胀,泄泻,肠鸣,呕吐。
4、益气壮阳,健脾通淋,温阳益肾。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高血压、带状疱疹等。
京门穴位配伍:京门穴配命门穴、身柱穴、筋缩穴缓解治疗脊强脊痛。
京门穴配三阴交穴、肾俞穴具有补肾壮腰的作用,主治肾虚腰痛;
京门穴配行间穴缓解治疗腰痛不可久立仰俯;
京门穴配支沟穴、天枢穴、中脘穴具有宽肠通腑气的作用,主治腹胀。
1、刺法斜刺0.5~1.0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7壮,温和灸5~10分钟。
3、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京门穴具有补益肾精,强身壮腰,延缓衰老的功效,经常刺激该穴除了能达到保健的目的外,
6、膀胱经之募穴-中极穴
中,与外相对,指穴内。
极,屋之顶部横梁也。
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故名。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取穴时正坐,双手置于小腹,掌心朝下,双手并拢沿腹股沟向中间滑动,中指在趾骨上互相重叠时,食指指腹下即是
募集膀胱经水湿
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子宫脱垂等
本穴有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的作用,能治疗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子宫脱垂、早泄、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等病症。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遗尿不止、疝气、不孕、月经过多、蛋白尿、阴痛、阴痒等症状,也具有很好的调理和保健作用。
配大赫、肾俞和阴交,治阳痿、早泄
配阴谷、气海和肾俞,治遗精不止
1、按摩左手中指指腹按压穴道,另手中指指腹,按压在左手中指指甲上,同时用力揉按。每次左右手中指在下,各揉按1-3分钟。
、艾灸灸肚脐下面的气海关元中极这三个穴位对前列腺是非常不错的。
气海,关元,中极都是位于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任脉这一条经络起于会阴部,沿腹部正中从下往上一直到下颌。任脉上的穴位一共有4个。对于小便异常,前列腺疾病,中极穴是最适合的穴位了。
调理中极穴时,最好用松艾灸,这种疗法,温经通络,祛湿、消炎效果显著。并且简便易行。御
7、肝经之募穴-期门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期门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与巨阙穴齐平。
期门穴的主治症状为:肝病、胸部疼痛、荨麻疹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敦穴治疝气;配肝俞穴、公孙穴、中脘穴、太冲穴、内关穴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募穴。
〖别名〗肝募穴。
〖穴义〗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名解〗
(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
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胆经之募穴-日月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症状:
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其主治症状为:可以防止肌肉老化,增强性能力的指压穴道之一。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日月穴
Rìyuè
〖取穴方法〗人体日月穴位于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疸。
〖人体穴位配伍〗配胆俞穴治胆虚;配内关穴、中脘穴治呕吐、纳呆;配期门穴、阳陵泉穴治胆石症;配支沟穴、丘墟穴治胁胀痛;配胆俞穴、腕骨穴治*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别名〗神光。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名解〗
(1)日月。日,太阳穴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
()胆经之募。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人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京门穴。
〖功能作用〗收募胆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9、脾经之募穴-章门穴
章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息,风气如同由此进故名。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章门穴,别名长平,季肋,隶属于足厥阴肝经。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
章门穴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配足三里穴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配天枢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配肾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门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阳谷穴、气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敲打章门穴可以增加胆汁分泌,胆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强了,就能把多余的脂肪消化掉。此穴还是脾经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这个穴位可以清肝火补脾。此穴还可以用灸法:艾灶灸5~9壮,艾条灸10~0分钟。
肝郁
肝有疏泄的功能,喜升发舒畅,如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它原因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
10、胃经之募穴-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梁门(电针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直刺0.5~1寸;可灸。
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11、心包经之募穴-膻中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主治病症: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膻中穴Dànzhōng
〖取穴方法〗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膻中穴
气会,心包募。
〖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穴义〗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名解〗
(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三焦经之募穴-石门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配阴陵泉、关元、阴交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三阴交治遗尿;配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三阴交、带脉穴治崩漏、带下。
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手少阳之募穴。
殷都翟俊凤中西医结合诊所:你身边的健康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