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穴
1拼音zhāngmén
2英文参考ZhāngménLR13[中国针灸学词典]
zhāng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Liv1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LR1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穴位章门汉语拼音Zhangmen罗马拼音Changmen美国英译名BroadDoor各国代号中国LR13日本13法国莫兰特氏F13富耶氏F13德国LE13英国liv13美国Li13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1]。出《脉经》。别名长平(《针灸甲乙经》),胁髎(《针灸甲乙经》),脾募(《千金翼方》),季胁(《针灸大全》)。属足厥阴肝经[1]。章门是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2][3]。章同“障”字,门即门户,此穴在季胁下,如同屏障内脏之门户,故名[1]。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胸胁满痛,背强腰痛,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疸,脾痈,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小儿疳积,肠疝痛,胸胁痛,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现代又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肾炎,肝脾肿大,肠炎等。
4章门穴的别名长平(《针灸甲乙经》),胁髎(《针灸甲乙经》),脾募(《千金翼方》),季胁(《针灸大全》)。
5出处《脉经》:脾部……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
6穴名解章同“障”字,门即门户,此穴在季胁下,如同屏障内脏之门户,故名[1]。
章,障也。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犹云障碍也。门,禁要守护也。《广雅·释诂》:“门,守也。”《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注:“季肋,章门穴。”本穴既是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脏病取此穴治之,其效显明,取之,犹开四章之门,以通痞塞之气也,故名章门。穴在腋中线,当第11浮肋游离端,穴处犹如平顶之山丘,正当古代章服启闭之处。[4]
7特异性章门是脾的募穴[1][2][3]。
八会穴之脏会[1][2][3]。
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2][3]。
8所属部位季肋[5]
9章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章门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2]。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1]。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腋中线直下,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之际;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针灸甲乙经》)[3]。
一说“在季肋前一寸半”(《脉经》)。
章门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肌肉)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章门穴的取法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1]。
仰卧位或侧卧位,在腋中线上,合腋屈肘时,当肘尖止处是该穴。
侧卧举臂,从腋前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前触摸第11肋骨游离端,在其下际取穴;或在腋中线上肢合腋屈肘时,当肘尖所止处取穴[6]。
章门穴的取法[1]
快速取穴: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章门穴[7]。
11章门穴穴位解剖章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分布。以上诸肌均由第五至十二对胸神经前支和髂腹下社经、髂腹股沟神经支配。穴位下腹腔内相对应器官为升结肠、小肠(右)、降结肠(左)。
11.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8]。
11.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0、第1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0、第11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8]。
其稍下方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第十肋间动脉末支通过[3]。
12章门穴的功效与作用章门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1]。
章门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的功效。
章门穴为足厥阴脉与五脏之气盛会,为脏气出入之门户,是主治脏病之要穴,故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9]。
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健脾燥湿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疾患和脾胃病变[9]。
章门穴有疏调肝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4]。
13章门穴主治病证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胸胁满痛,背强腰痛,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疸,脾痈,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小儿疳积,肠疝痛,胸胁痛,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现代又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肾炎,肝脾肿大,肠炎等。
章门穴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疸、脾痈等[1]。
章门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8]。
章门穴主治腹痛,腹胀,痞块,肠鸣,泄泻;*疸,胁痛;腰脊痛[6]。
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1]。
章门穴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以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14刺灸法14.1刺法一般斜刺0.5~0.8寸[8][1],
直刺0.8~1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放散[6]。
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深刺[3]。
注意:章门穴右侧为肝右叶前,左侧为脾下方,不可向内上方深刺[1]。
章门穴右侧深部当肝脏的下缘,左侧深部为脾脏的下缘,因此,针刺时针尖不宜向肝脏或脾脏方向深刺,以免造成肝、脾损伤[6]。
该穴所处部位深层为肝脾所在,故肝脾肿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脾。
14.2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章门穴的配伍章门配足三里、梁门,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胀。
章门配足三里、阴陵泉、公孙,治腹胀[6]。
章门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章门配外关、阳陵泉、足临泣,治胸胁痛[6]。
章门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章门配内关、足三里、太白,治呕吐[6]。
16特效按摩腹痛、腹胀时用拇指指腹轻柔地按摩,一般持续3~5分钟,即可缓解[7]。
17文献摘要《脉经》: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针灸甲乙经》:奔豚,腹胀肿,章门主之。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中,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而冲膈,呕,心痛,及伤饱,身*疾,骨羸瘦,章门主之。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腰清脊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马刀瘘,身,章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而呕。主四肢懈惰,喜怒。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若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酸痛羸瘦。
《类经图翼》: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膨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
《医宗金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胜玉歌》: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百症赋》: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
18章门穴研究进展18.1治疗第11肋间综合征取患侧章门。用5mL注射器接7号针头,抽取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咄和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混合。腧穴常规消*,直刺得气后抽吸无回血再缓慢注入药液,出针后立即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1~2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并用胶布固定无菌干棉球2d以防感染。每周治疗1次,2周后统计疗效。共治疗50例,治愈42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6]
18.2治疗残胃排空延迟症主穴选用膈俞、章门、上脘、足三里,腹胀甚者加气海,急性呕吐者加合谷、内关,虚寒者加艾灸,先泻邪后补正,留针30min,每5min行针一次。每日2次,20次为一疗程。耳穴压丸法:取胃、贲门、食道、交感、皮质下等穴,操作时用小胶布粘住王不留行,尽量选颗粒饱满的贴在耳穴敏感之处,每穴按压约3min,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次。治疗中还可配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高渗水洗胃等方法。共治疗7例,每次针刺期间,恶心、呕吐症状均在5min内减轻或消失。其中显效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6]
18.3治疗胃痛以中脘和章门(双侧)为主。寒邪客胃型,加气海、命门;肝气犯胃型,加内关、期门;瘀血停滞型,加血海、膈俞;饮食停滞型,加足三里、然谷。以1.5~2.5寸毫针视患者身体胖瘦酌定针刺深度。瘦者可于主穴进针1寸左右,胖者可进针2寸左右,以得气为宜。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配穴可依病情行先泻后补法或行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15~20min,每日针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69例,治愈39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4%。[6]
18.4治疗慢性胆囊炎取章门、期门、日月、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太冲、肝俞、胆俞、膈俞,以上腧穴分2组2次治疗。章门、期门、日月取右侧,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合谷取双侧,仰卧位治疗。皮肤常规消*后,选用2寸毫针快速刺入皮肤,行平补平泻法,待产生酸、麻、胀感后,留针30min,5min捻转一次。出针后再取俯卧位,取双侧肝俞、胆俞、膈俞,针刺方法同前,10次为一疗程。在针刺的同时服用下方:柴胡30g,郁金15g,木香5g,半夏15g,白芍20g,鸡内金50g,*芩15g,丹参25g,陈皮15g。每日1剂水煎,分早饭前、晚饭后2次服用,10剂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28例,治愈2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6]
18.5治疗急性机械性肠梗阻针刺用泻法或电针治疗,用疏密波,每日1~2次,每次持续20分钟至1小时,经治疗例,疗效较好。
18.6治疗肝脾肿大针刺章门,治疗肝脾大,有不同程度缩小,常配肝俞、脾俞、期门。
18.7抗组织胺作用电针家兔双侧章门、足三里,有减轻组织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减轻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为17.4%~51%,66.6%~75%,表明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19参考资料^[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每个人的体内有8个实用的养生穴位,可治8种常见急慢性疾病。如果您提前瞭解这方面的穴位按摩知识,当自己或他人病痛发作时,可通过按摩相应的养生穴位,及时有效的缓解症状。
1、治休克掐压人中穴——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
当中风、中暑、中*、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我们常说“掐人中”,这句话在人晕倒的时候用的最多。当然掐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医院联系,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2、止鼻血捏脚后跟
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约3分钟可止鼻血。
3、止咳嗽指压少商穴——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
咳嗽不止时,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可止咳嗽。
除了按摩,少商穴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少商穴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秋天时,很多人会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严重的甚至咳出血来,咳得头痛。这时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4、治便秘点压天枢穴——天枢穴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
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5、降血压按压劳宫穴——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高血压患者生气、暴怒、激动或劳累时,血压可急剧上升,此时按压劳宫穴(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6、止头痛按压太阳穴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按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可减轻。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7、止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8、止呕吐指压内关穴
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