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经的背俞穴,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每一个穴位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反复尝试。下面的介绍都是以针灸为主,专业人士可以参考,非专业人士可以用按摩艾灸也有保健作用。
12.肝俞(BL18)肝之背俞穴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4)。
①肝疾,胁痛,目疾;②癫狂痫;③脊背痛。
斜刺0.5~0.8寸。肝俞穴也是很常用的穴位,它的治疗范围除了中医概念的肝,也包括西医概念的肝脏,有人用艾灸肝俞治疗肝硬化腹水。我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通常要连肝俞一起扎,比如腹胀、恶心、腹痛、胃痛等,这里利用的就是肝脏调理气机的作用。倒是像胁痛很少用肝俞。还要说医院非常常见的针灸科会诊内容:肠麻痹、胃潴留。十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这类疾病如何治疗的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病人大多是腹部手术后出现的,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患者需要针灸科去会诊,由于手术伤口都在腹部,所以腹部一般没办法取穴,这种情况下,我们都让患者侧卧,扎后背的背俞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接电针,用连续波,效果良好。有一次,有个本院同事的父亲做完手术,5天没有排气排便,让我帮忙去治疗一下,我就是扎了这几个穴位,就在留针期间,就排气了。这个病治好的不胜枚举,大多数在5次之内就痊愈了。如果还不好就要建议做碘油造影,看消化道是不是有梗阻,我碰到过好几次,一般是在胃和十二指肠手术吻合口处狭窄,这是针灸无法解决的。
13.胆俞(BL19)胆之背俞穴
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4)。
*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疾患。
斜刺0.5~0.8寸。教科书上说胆俞治疗*疸,我是没有治疗过,因为这样的病人基本很少来针灸科治疗。倒是口苦针刺胆俞效果很好,前几天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说自己口苦好多年了,我说我顺手帮你治治看,反正治疗腰突也是扎后背,我只不过是多选了肝俞和胆俞,过几天后来复诊就说口苦好多了。胆俞还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这个就需要找到反应点,可以用针刀来增加刺激。也有报道用埋线来治疗,效果良好。
14.脾俞(BL20)脾之背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4)。
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疾患;②背痛。
斜刺0.5~0.8寸。脾俞和胃俞虽然说理论上一个长于健脾利湿,一个长于和胃降逆,但是实际上临床上两个一般都同时用上,脾俞补益作用较强,所以一般脾胃虚弱的我喜欢选背俞穴。我自己是个脾虚患者,多吃点冷饮,就会腹痛拉肚子。大学时候年轻,饮食不节制,一个学期总有几次,痛的抱着肚子直打滚。尤其是夏天,很多次都是让同学给我点按脾俞、胃俞,让气顺了就好了。脾胃虚寒还可以艾灸,个人觉得背俞穴艾灸作用比其他位置艾灸要好,家庭治疗的话可以在网上买个灸盒,让家人帮忙往背上一放,可以把上下的穴位都灸了,方便省事。
15.胃俞(BL21)胃之背俞穴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4)。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斜刺0.5~0.8寸。这里简单介绍一个胃俞常治疗的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就像心脏神经官能症一样,肠易激综合征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椎体小关节紊乱引起,找到反应点,针刺同水平节段的背俞穴,调整椎体位置,治疗该病。肠易激综合征最常出现的反应点的多位于胃俞附近,而不是大肠俞附近。
16.三焦俞(BL22)三焦背俞穴
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4)。
①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水肿等脾胃疾患;②腰背强痛。
直刺0.5~l寸。三焦俞是个辅助用穴,大多用于气滞、水湿泛滥,胃肠不通,配合肝俞、脾俞、胃俞联合使用。胸12和腰1是容易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地方,对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明显,往往容易出现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有位老年女性69岁,以前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不犯病有很长一段时间。去年秋天突然开始出现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刚开始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犯了,我针灸了几次不管用,又做了一次针刀还是无效。于是去做了CT,原来是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一般来说压缩性骨折都有外伤史,她没有外伤史就突然得了这个病,症状和腰椎间盘突出极其相似,平卧静养了好几个月才慢慢好起来,所以大家要知道,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患者是有可能没有明显外伤史,而且疼痛会表现在腰3、腰4处,可能伴有坐骨神经痛和放射痛,容易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需要拍片子鉴别,不要像我一样耽误了好几天。
17.肾俞(BL23)肾之背俞穴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4)。
①腰痛;②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带下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耳鸣,耳聋。
直刺0.5~l寸。从肾俞开始是治疗腰痛的常用穴。俗话说:肾虚腰痛。所以肾不虚腰一般不痛。腰肌劳损的腰痛,肾俞是一定要扎的。我记得大学时每当冬至、秋分时期,我们同学就开始灸肾俞和关元穴。关元好办,在肚子上,自己可以拿着灸,肾俞就不好办了,在后背,我有一次自己灸肾俞就把衣服烧了个洞,为什么印象那么深刻呢?因为那是我的篮球队队服,大学一年级就买了,写着我的专属10号,一直穿着征战了整个大学阶段,烧出洞来也没法换。我至今还保留着那件带着窟窿的篮球队服。肾虚容易耳鸣,老年人的耳聋耳鸣就不必说了,年轻人的突发性耳聋,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也是肾虚。不过由于突发性耳聋的其他穴位都是平躺着扎,肾俞在后背,所以我也很少用。一般都是要求患者回去自己按摩,按摩方法很简单,就是从肾俞开始横擦,一直到腰骶部,擦到发热为止。
18.气海俞(BL24)
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4)。
①肠鸣腹胀;②痛经,腰痛。
直刺0.5~1寸。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这三个穴位是治疗腰痛最常用的穴位,比起肾俞还用的多,因为大部分时候,阿是穴和这三个穴位重合。腰3腰4,腰4腰5,腰5骶1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容易发生的地方,也是腰椎受力最大的地方。针刺时要注意寻找压痛点,多数手底下有厚重感。如果用针刀治疗,往往会引出放射感,这样病人就会获得良好效果。
图2-34
19.大肠俞(BL25)大肠背俞穴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4)。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
直刺0.8~1.2寸。大肠俞是大肠的背俞穴,所以治疗腹泻便秘是它的“本职工作”。去年就有个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领衔的全国范围15家医院的多中心试验,针刺治疗慢性难治性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试验,患者分别接受8周的电针针刺穴位天枢、腹结、上巨虚和假电针浅刺双侧天枢旁、腹结旁、上巨虚旁非穴点,实验设计没有选择大肠俞,说明大肠俞在便秘的治疗中所占的地位并不是那么重要。反而腰腿痛是它的第一主治。
20.关元俞(BL26)
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4)。
①腹胀、腹泻;②腰骶痛;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直刺0.8~l.2寸。关元俞相比较前两个穴位而言,还治疗小便频数、不利和遗尿。遗尿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占70%~80%。过了4岁还经常遗尿的话,就应该治疗了。针灸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大都1、2次就治愈了。有一次,有个本院的同事带了个亲戚家的孩子,8岁了还时不时遗尿,我就扎了两次,小孩就回老家了,当时也不知道效果,因为这不像痛症,扎完就知道疼痛是否减轻了,遗尿症又不是天天尿床,怎么也需要观察一个月以上。后来过了两年,这个同事又带来一个小孩治疗遗尿,我问她上个小孩怎么样了,她说从此以后就再也没犯了,所以这回带来的是他们同一个地方的孩子,听说这么有效,也来北京扎针来了。我治疗遗尿,就选肾俞、关元俞、八髎穴,接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min。治疗的患者虽然不多,但是至今为止百分之百痊愈。
叮叮医馆
孙思邈《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说明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恰当掌握腧穴名称的含义,对于加深理解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刺灸注意以及腧穴与中医理论的联系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帮助。
“门,人所出入也”《玉篇》。出入之处为“门”。在人体上,以“门”命名的穴位是神气出入的通道,当然,也同时是邪气出入之处。
有“门”必有体。
一:“门”穴在十四经上的分布情况。
综观十四正经上的穴位,除了大肠经和小肠经没有“门”穴外,其它经脉上都分布有“门”穴。20个双穴,3个单穴。一共有43个“门”穴。其分布如下:
肺经有云门,脾经有箕门,冲门,心经有神门,肾经有幽门,肝经有章门,期门,胃经有梁门,关门,太乙门,滑肉门,膀胱经有风门,*门,肓门,殷门,金门,心包经有郄门,胆经有京门,三焦经有液门,耳门。为双穴。督脉有命门,哑门,任脉有石门。为单穴。
二:“门”穴与脏腑经络器官的关系
1:与人体整体有关的“门”穴
1/:命门,位于督脉,通于肾,为肾气(元阴元阳)出入之门。
命,生命也。命门穴处两肾之间,为人生命的重要部位。“人之命门之气,乃是肾间动气,为五脏六府十二经脉性命根”
命门穴是生命之门,神阙穴位居脐中,是人体生命活动能量来源之地。两穴一前一后,皆为元阴元阳之地。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生命活动是由脏腑间共同协调完成的。每个脏腑是一个小天地,以各自的功能特点完成其生理活动。
2/:肓门,位于膀胱经,与三焦兪平;肓,源之于肾,为肾气和三焦之气出入之门。
肓,肓膜也; “肓”字在《内经》中,其义有三:
(1)心下鬲上的空隙之处,即心脏与胸隔膜之间;
(2)指脐下腹腔内空隙之处,指肠外之脂膜(肠系膜)。而肓之原,即脖眏,亦名气海。
(3)脏腑之间的空隙之处,而膜,即胸、腹之膜。
肓之原根于肾,穴在三焦之旁,内连三焦,上有膏肓,下有胞肓,前有肓俞,肓募,此穴犹肓穴之门户,通过三焦之气化功能,使元气通达上下,前后,输布全身。
2:与人体脏腑有关的“门”穴
1/:云门,位于肺经,为肺脏之气出入之门。
云,云雾也;天地之合气,为有形之气。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阴阳应象大论篇
“云出天气,..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2/:幽门,位于肾经,在心之募穴–巨阙旁,为心脏之气出入之门。
幽,隐也,深也;幽静也;耐人寻味,隐秘或阴暗的通道。
心为五脏之主,居于胸廓之深处。心藏神,主神明。神为无形体之物,喜居清虚境界。
幽门,位于肾经,心肾相交,有助心之功能。
3/:梁门,位于胃经,在胃之募穴--中脘旁,为胃腑之气出入之门。
梁通粱,是稻谷一类植物,梁门意指穴在膏粱之物出入之门户处;又房屋最高横木为梁,迎前山岭为山梁;意指物体上居中拱起或成弧形的部分,穴位位于胃之募穴中脘旁,为胃之中部,最高点处。故内应于胃。
4/:关门,位于胃经,在建里旁开2寸,胆腑之旁,为胆腑之气出入之门。
关,关口也,喻人体之孔窍。
关,关子,买关子也;必影响中正之官胆,以致胆气不舒,胆为肝之腑,肝胆相依。肝胆之气失于疏泄,易致肝胃不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
建里:“建,立朝律也;里通裡,衣内也。”《说文》所以,建里者,建立内部的和谐也。故内应胆腑。
5/:太乙门,位于胃经,下脘旁开2寸,为小肠腑之气出入之门。
太,大也;乙,盘曲之象也,象肠之盘曲。“太乙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穴在下脘旁开2寸,下脘当胃下口,小肠上口之处,胃肠之气在此亦未分清清浊,有太乙之象也。小肠有分清别浊的功能。故内应小肠。
6/:滑肉门,位于胃经,水分旁开2寸,为大肠腑之气出入之门。
滑者光滑,滑利也;肉者,肉也。人身之中,舌头出入口中,有滑肉之象;正常粪便,出于肛门,亦有滑利之象。滑肉者,粪便之雅称也。滑肉门穴在大肠募穴天枢穴之上,同时,位于横结肠附近。故内应大肠。
7/:期门,位于肝经,是肝的募穴,为肝脏之气出入之门。
期,指周期,后会有期;期望,期待,约会之意;月信有期,卧则血归肝,肝藏血。
8/:章门,位于肝经,是脾的募穴,也是脏的会穴,为脾脏之气出入之门。
章:1/章法,法规;规章。2/通“障”
当脾统血,肝藏血,肝脾调节血液的功能正常,各个脏器以及脏器之间的功能就有章可寻,相互协调。当脾统血,肝藏血,肝脾调节血液的功能失调,各个脏器以及脏器之间的功能就会从有章法变成障碍。
9/:京门,位于胆经,是肾之募穴,为肾脏之气出入之门。
京,大也;京城,京都,一国之重要城市。肾为先天之脏腑,人身至关重要器官。京,忧也;通惊,肾在志为恐。
10/:石门,位于任脉,是三焦之募穴,为三焦之气出入之门。
石,硬;坚固也,用之作门,以示所藏之物贵重。石,易碎也,要打开石门,一定要有窍门,不可用蛮力。
11/:箕门,位于脾经,为膀胱腑之气出入之门。
箕,簸箕也,扬米去糠之器具,意在祛粗存精。其临床主治主要与膀胱有疾病,如:小便不通,遗尿,五淋等。故内应膀胱。
12/:郄门穴–位于心包经,心包经的郄穴,为心包之气出入之门。
郄,同隙。空隙,间隙。心包为心之外围,与心脏之间之空隙,间隙也。
郄门穴是心包经的郄穴。治疗以心胸部和经脉所过疾病为主。故内应于心包。
3:与人体脏腑神气有关的“门”穴
1/:*门,位于膀胱经,为肝之神气出入之门;
*,阳气也。为人之阳神。肝为将*之官,体阴而用阳。穴与肝兪平,肝藏*。故*门内应于肝。《灵枢经》:“随神而来往者谓之*。”汪昂注:“*属阳肝藏*,人之知觉属焉。”
2/:神门,位于心经,为心之神气出入之门。
神,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之气。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同时,神具有物质属性。正如《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平人绝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心藏神。
4:与人体经络有关的“门”穴
1/:云门,位于肺经,为肺经之经气出入之门。
云,犹气也。肺经之气,由中府输出。循行经络,分布于表。本穴为气体宣发之地,犹气化飞升之门也。在治疗上通经行气之功居多。治四肢烦热、胸闷、掌心发热。
2/:郄门穴–位于心包经,是心包经的郄穴,为心包经之经气出入之门
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
3/:液门,位于三焦经,为三焦经之经气出入之门;
液门,顾名思义:液体之门。人身的血液,津液,关节液,精液,小便,包括痰液,唾液都是液体。《灵枢?本输》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三焦具有运行水液,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
4/:冲门,位于脾经,为脾经之经气出入之门;
冲,有冲射、冲突之意。但亦有平和,冲和之性。能调和血气的升降。协同脾之统血功能。穴在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临床上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下肢厥、痿等症;亦可用于治疗腹痛,疝气,带下,崩漏等症。
5/:殷门,位于膀胱经,为膀胱经之经气出入之门;
殷,大也,盛也,红也。穴在承扶与委中之间,其处肌肉丰盈,主要用于治疗外伤,血瘀所致之急性腰扭伤,腰腿痛。
6/:金门,位于膀胱经,为膀胱经之经气出入之门;
金,肺性之气也。医经理解:“金者水所从出,是寒水所生之门”
金门,通肺金气之门。足太阳膀胱经为寒水,多血少气之经。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在其脏腑别通论中有“肺与膀胱通”。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风性开泄,升发,向上向外。风邪侵入,必先犯肺,肺与膀胱通,膀胱经所过,必受其累。寒、湿、等邪多依附于风邪而犯人。主治:风寒湿所致膀胱经之病患。
5:与人体官,窍有关的“门”穴
1/:*门–通于眼
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侯,肝藏*。同时,通俗讲眼睛是灵*之窗;故*门外应于目。
失*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2/:耳门--通于耳
耳门,顾名思义,耳朵之门。为三焦经穴位,三焦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治耳朵疾病为主。
3/:风门--通于鼻
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为风邪出入之门户,穴位于肺兪穴旁;风邪犯人,首先犯肺,则肺气不宣。肺气通于鼻。《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4/:哑门--通于口,舌
发不出声者,为哑。口,舌为发声之器官。其定位前后对应,主治疾病主要为聋哑,中风舌强不语,舌缓不语,暴喑,音哑,重舌,后头痛,项强等。
5/:滑肉门--通于舌
滑者光滑,滑利也;肉者,肉也。人身之中,舌头出入口中,有滑肉之象;主治吐舌,重舌,舌强,吐血等。
6/:滑肉门--通于肛门
滑肉者,粪便之雅称也。正常粪便,出于肛门,亦有滑利之象。肛门者,粪便之通道也。主治肠鸣,泄泻,便秘,癫狂等。
7/:殷门--通于肛门
作乐之盛称殷,殷喜。用于治疗便秘。
尤亚芳选用殷门穴电针治疗50例,取得满意疗效,--中国针灸?年5期
8/:殷门穴--通于阴门;
作乐之盛称殷,情意甚殷,殷殷期望。
有人介绍敲打一个月左右,椎间盘突出症及慢性腰背疼症状消失。同时很多患者在敲打殷门穴的同时发现前列腺炎尿路不畅尿滴沥等症状也消失了。
三:“门”穴与腧穴的配伍关系及临床应用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腧穴;
兪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一些特定腧穴;
俞募穴,因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体现和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断,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1:命门穴配肾俞/神阙/肾俞,三焦兪,胃兪:治肾脏疾病,阳痿,早泄,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赤白带下,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虚损腰痛,脊强反折,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惊恐,手足逆冷。
2:肓门配膏肓兪/胞肓/肓兪/肓募--三焦兪在中间,通过气化的作用,把心,脾,肾的精微物输布全身。治全身虚,实病症。
3:云门:治疗实证。《针灸大成》:“治壮人之郁则宜,若老人郁症,针此则伤正。”
1/:云门配丰隆:主治由痰湿引起的头部和上焦的疾病以及痰湿体质;
2/:云门配列缺:主治肺气不宣所引起的头项痛,胸肢烦热和呼吸系统疾病;
3/:云门配中府:主治肺气虚所致之肺气不宣所起的胸部和呼吸系统疾病;
4/:云门配期门,主治由肝气郁结引起的胸部和上焦的疾病。
4:幽门配巨阙:主治与心脏功能有关疾病;胸胁背相引痛,胸痛,心痛,心烦,惊悸等。
5:梁门配中脘:主治由胃气不和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
6:关门配日月/建里:主治由胆气不舒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痛,肠鸣卒痛,泄,不欲食。
7:太乙门配关元:主治小肠和吸收功能不正常的疾病;胃病,能吃体廋,心烦,癫狂。
8:滑肉门配天枢:主治与大肠有关的疾病;肠鸣,泄泻,便秘,呕吐,呃逆,重舌,舌强,吐舌,癫狂等;
9:期门:
1/:配云门,临泣,行间等:胸中热。胸闷,胸痛,胸胁胀痛,呃逆,吞酸,乳痈;
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等: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
3/:配日月,阳陵泉,行间等:胆囊炎,肝炎,肝肿大;
4/:配三阴交/太冲:治与月经,情绪有关的疾病;
5/:配太冲,三阴交,头维等:治妇人伤寒中风热入血室。
10:章门配期门:治与气血郁/瘀结有关的疾病:腹坚硬,胁下积气,痞块,胸胁痛。
11:京门配命门:治与肾阳不足有关的疾病;阳痿,早泄,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赤白带下,精力不足,虚损腰痛,腰胁痛,腹胀,水道不通。
12:石门配气海,关元:治与先,后天不足有关的疾病;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虚损腰痛,五劳七伤,头晕耳鸣,惊恐,手足逆冷,遗精,阳痿,闭经,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腹胀,泄利,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
13:神门配巨阙:治与心,神有关的疾病;心胸痛,焦躁,心悸,怔仲,惊悸,失眠,心烦,健忘等。
14:郄门配膻中:治心,胸部与气郁血瘀有关的疾病;心胸痛,心,心包经所过痛,心悸,心烦,呕血,衄血。
15:液门配夹溪:治与人体津液分布有关的疾病;流涕,目赤,眼痛,眼睛干涩,口干,皮肤干燥,喉痛,牙龈痛。
16:耳门配临泣,外关:治与少阳气机不通达所引起的耳部疾病;耳聋,耳鸣,耳痛/塞,聤耳,牙痛等。
17:箕门配中极: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18:*门配肝兪:治与精神,情绪有关的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健忘,失眠,头昏头痛,眩晕。
19:风门穴配肺兪:治与鼻和风有关的疾病;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20:殷门配肾俞,委中:治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椎间盆脱出之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腰背痛等。
电针殷门治疗便秘50例。
21:冲门配中府/云门:腹股沟痛,疝气;配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中风后遗症、下肢厥、痿等。
22:金门配列缺:头项背痛;配束骨,后溪:腰背腿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23:哑门配亷泉:舌缓不语,音哑,重舌。
怎样免费学习到36个特效穴的运用及调理方法;
1、木穴;2、妇科穴;3、五虎穴;4、重子穴;5、重仙穴;6、大白穴;7、灵谷穴;8、肠门穴;9、肝门穴;10、心门穴;11、肩中穴;12、正筋穴;13、正宗穴;14、四花中穴;15、四花外穴;16、天皇穴;17、肾关穴;18、地皇穴;19、人皇穴;20、侧三里穴;21、侧下三里穴;22、通关穴;23、通山穴;24、通天穴;25、通肾穴;26、通胃穴;27、通背穴;28、明*穴;29、天皇穴;30、其*穴;31、水通穴;32、水金穴;33、驷马中穴;34、驷马上穴;35、驷马下穴;36、解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