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种树人
第棵
本期编辑︱培根导读:印会河,男,江苏省靖江市人。为卫生部首批中医教授之一。医院创办伊始曾任副院长,专家室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年7月被聘为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在肝胆内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独树一帜,是我国著名的肝胆病专家。现择其治疗肝性腹胀经验于下,供参考。■印老认为,肝性腹胀在现代医学中,多数属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的阶段。肝炎初起见者不多,有时乙型肝炎亦可见之。从中医辨证来看,往往由于血结于肝、肝血瘀阻发展到气滞不行阶段。有的除自觉腹胀外,还可出现腹部膨满,但叩之无移动性浊音,腹腔尚未积水,中医一般称为“气臌”,是“水臌”(晚期肝硬化腹水期)的前期症状,失治则易生腹水。肝炎特别是无*疸型肝炎的早期症状,多以肝区(右胁)定痛、压痛和肝肿等为主,这种定痛、压痛,中医一般认为是由瘀血造成。治疗方法常以疏肝理血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是以逍遥散加减(加活血行瘀和清热解*药物,一般不用健脾之品),疗效基本可靠。若此时失治或调治不当,则其病可以由血瘀而转生气滞,并可以因肝气横逆而干犯脾胃,故其所表现的症状,重点在于腹胀。有的胀重在脘腹,但亦有上起胃脘胸胁,下迄少腹,同时见有胀满,甚至出现腹部膨大者。若再治不如法或失于治疗,则病可由气滞转变成为水停,即气不行则水湿不行,进一步发展成为水停腹中,发为臌胀(又名单腹胀),最后至于“鸡头牛腹”的“蜘蛛臌”(指头面、四肢、胸胁等部位瘦小而腹独大)阶段,因正虚邪实,昏迷、出血甚至死亡。亦有经过救治而邪消正长,水去胀除而回生者。由血瘀在肝,进而发展成为气滞于肝,则出现了腹胀为主的症状,从而可以测知其病血瘀,必然是有所加深加痼,故用加强磨化久瘀虫类、介类药物。更有一层,此病的主症已在腹胀,而腹胀的出现,又在于气(滞气主胀、瘀血主痛),这种气滞由瘀血在肝而产生,它和胃肠道的滞气不同,故而一般行气、理气、下气、破气类药物,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厚朴、香附、苏叶、苏梗、砂仁、豆蔻、枳实、枳壳、莱菔子等,根据经验,对它几乎不起作用。从多次失败中得出的经验证明,这种气胀只有从三焦这条“元气之所终始”的“气道”中加以驱除。考虑三焦为“孤府”,上通于肺,下达膀胱,而肺主周身之气,故欲治三焦,使“气道”通畅,不能舍理肺气而它求。为此,联想到紫菀、桔梗这两味药物,临床常用于气郁、气闭、气失宣降而造成气逆喘咳、痰出不爽的多种疾病,行之有效,故而选用于这两味药,作为开利肺气、以通三焦的主要药物。并结合治肝炎初起时的常用方逍遥散加减,和治久瘀所习用的虫类、介类药物,于是组成治疗肝性腹胀的“抓主症”用方,命名为舒肝开肺方,组成如下:柴胡10g,赤芍30g,当归15g,丹参30g,生牡蛎30g(先下),广郁金10g,川楝子12g,桃仁10g,蛰虫10g,紫菀10g,桔梗10g。本方用柴胡、赤芍、当归、丹参、郁金等,仍守治肝治血之本;川楝子疏肝气以去痛,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桃仁破血行瘀,以泄血结;蛰虫、牡蛎,是虫、介类药物,能磨化久瘀,软坚消积,对血积深痼,尤为适用。紫菀、桔梗,则在治肝治血的基础上开利肺气,使三焦通利,气畅滞消,从而消除腹胀。在本方中,后两味药是不可或缺的。若因气滞而出现水停,发为臌胀者,则于本方中加入葶苈子10g,椒目10g,以通利水道。患者,男,62岁。患腹胀半年余,无肝炎病史。经多方使用西药治疗无效,后又改请当地中医治疗,服过较长时间中药,腹胀有增无减,且腹部日见增大(但无移动性浊音,未出现腹水)。检视前服中药处方,皆行气、破气、理气之剂。询病人两胁之部,不觉有痛感及不适,检肝、脾亦均正常大小,肝功未见异常。惟舌苔略腻,故初诊时即未按肝性腹胀论治,而用平陈汤(即平胃散、二陈汤的合方)加减治之,借以燥湿和胃,以畅气机,但不效依然。不得已乃度以治肝性腹胀之方治之,令服5剂。病人来复诊时则谓此方后,1剂知,2剂退,5剂服毕,则病已霍然。观察半年未复发。此后,再遇有不明原因的腹胀,久治不愈者,辄以此方投之。典型病例服。·END·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