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冯医鸣脏腑点穴按摩技法简介转载
TUhjnbcbe - 2021/3/2 18:43:00

冯氏脏腑点穴按摩技法是一种治疗脏腑慢性疾病为主的按摩疗法。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脂肪肝、神经衰弱、女子经期不调、月经痛、子宫寒冷、子宫肌瘤、便秘、腹泻、腹胀、小儿积食等有显著疗效。病情轻者可三次手法即可痊愈。

下面介绍简要取穴法

﹙一﹚腹部穴位

1、建里

部位:在脐上三寸,腹正中线上,在中脘下一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

2、气海

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腹正中线上,当关元神阙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腹痛、泄泻

3、章门

部位:在腋中线,第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处。

功效:理气舒肝,和胃定痛,止咳定喘。

主治:失眠、吐血、消化不良、腹肋胀闷、疼痛、咳喘呕吐

腰痛等。

4、梁门

部位:在脐上四寸,旁开两寸取之。

主治:胃痛、呕吐、腹中积气胀痛

5、巨阙

部位:脐上六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心胸痛、心悸、胃痛、呕吐

6、幽门

部位:在脐上六寸巨阙两旁各五分处取之。

主治:胸肋满闷、呕吐、吞酸

7、天枢

部位:挟脐两旁各两寸取之,或神阙穴旁开二寸取之。

主治:腹胀痛、泄泻、痢疾、水肿

8、带脉

部位:在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多、腰疼、经闭、疝气等。带脉为开通周身气的气血主穴。

9、关元

部位:在脐下三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淋病对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10、中极

部位:脐下四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尿频、水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

11、归来

部位:脐下四寸,中级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等。

12、水道

部位: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带下病、痛经、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膀胱炎、睾丸炎、慢性阑尾炎等。

13、水分

部位:脐上一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并能治疗慢性肠炎、肠结核等。

14、阴交

部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

主治:腹满、水肿、疝气、经闭、崩漏、带下、阴痒、脐周围痛、产后恶露不止等。

15、中脘

部位:在脐上四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吞酸嘈杂、食欲不振等。

16、上脘

部位:在脐上五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暖气、食欲不振等。

17、神阙

部位:在肚脐窝正中。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

﹙二﹚胸部穴位

1、天突

部位:在胸骨上窝正中,仰头取之。

主治:咳嗽、喘、咽喉肿痛、气阳痰阙等。

2、璇玑

部位:天突下一寸,在胸骨正中线上,天突与华盖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闷胀满,为开胸利气之要穴。

3、华盖

部位:璇玑穴下一寸,在胸骨正中线上,胸骨角处。

主治:咳嗽、哮喘、胸肋胀满等。

4、彧中

部位:在第一,第二肋间,华盖穴旁开二寸。

主治:咳嗽、哮喘、胸肋胀满等。

5、膻中

部位:在胸骨上,当两乳头之中取穴。女子可在第五胸肋关节之间,胸正中线上取穴。

主治:胸痛、胸膈满闷、产妇乳汁少等。

6、气户

部位:锁骨中点下缘,璇玑穴旁开四寸。

主治: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心烦、胸部疼痛等。

7、中府

部位:在胸前壁之外上方,第一肋间隙外侧,距胸骨正中线六寸。

主治:胸闷堵塞、咳嗽气喘、胸痹、疼痛等。

8、云门

部位:在锁骨外端下方凹陷中,距在脉六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肩膀疼痛等。

(三)腰背部穴位

1、肩井

部位:肩上陷中,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央取穴。

主治:头颈痛、肩背痛

2、大椎

部位:脊柱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

主治:热病、感冒、咳嗽、肩背疼痛。治疗腰背部和督脉各穴时,无论何证,必先施治此穴。

3、风门

部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被正中线外侧1.5寸。

主治:伤风咳嗽,为散风解表主穴。

4、肺俞

部位:第三胸椎旁1.5寸。

主治:腰背疼痛、发热及肺结核。

5、心俞

部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惊悸,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

6、膈俞

部位:第七胸椎下,旁1.5寸。

主治:贫血、吐血、盗汗等病。

7、肝俞

部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胃病、眼病、月经不调、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为平肝气要穴。

8、胆俞

部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口苦胸痛胀满

9、脾俞

部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胃痛、水肿、腹胀、*疸等症。

10、胃俞

部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

11、肾俞

部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肾部一切疾病。

12、大肠腧

部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腹痛、腰痛、泄泻等。

13、小肠俞

部位:平第一底孔旁1.5

主治:腰痛、疝气、白带、糖尿病、骶骨神经痛等。

14、命门

部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脊柱强直、腰酸痛、遗精白带、小儿癫痫等。

(四)腿部穴位

1、涌泉

部位:足心陷中

主治:失眠、强肾等症。

2、公孙

部位: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

主治:胃痛、泄泻、月经不调、足跟痛等

3、解溪

部位:踝关节前横纹中央,两筋间。

主治:头痛、眩晕、踝关节等。

4、足三里

部位: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坐骨神经痛等。

5、阴陵泉

部位:在胫骨内踝下缘,胫骨内侧之凹陷部取之。

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膝痛等,与彧中并用。

6、三阴交

部位:内踝上三寸,当胫骨后缘,与外踝上三寸悬钟穴相对。

主治: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月经不调等。

7、承山

部位:在小腿后面正中,腓肠下分肉间陷者中。俯卧或站立,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当委中穴与足跟之中点,出现“人”字沟处取穴。

主治:腰腿痛、转筋、痔疾、下肢瘫痪及坐骨神经痛等。

8、委中

部位:腘横纹之中央

主治:腰背痛、下肢瘫痪、急性肠胃炎、坐骨神经痛等。

9、环跳

部位: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另一取法,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空的连线上中1/3与外1/3连接点,侧卧屈骨取之。

主治: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等。

祖国医学中医推拿疗法,千百年来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正骨推拿、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等、大多数保健按摩馆都以背部为主,往往忽略了脏腑按摩的重要性,可是大家都知道心、肝、脾、肺、肾的重要性。可是,被许多按摩师说按后背就能治疗内脏,那就是引泉解渴。而当今内功推拿作为脏腑治疗治疗有效方法,只掌握在少数人当中。为什么呢?因为得学武术啊。没有几年的功夫怎能学成。有些人说我吃药得了,不知道大家体会没有,许多人越吃药身体越不好为什么?那就是你的体内不运化的原理,*素的长期堆积,造成身体越来越虚,那有些人说我有排*啊!不知道大家好奇的观察一下大多数西医的平均寿命是多少,被自己的医理偏见害死多少人,你本不是医怎知中医理,难道看几天养生堂就能调理自己了吗?可知大多数打的咨询电话是卖药的,不用把脉不用望诊,就给你开一个月的药,对方自称医师实则很可能就是个刚毕业的学生,真是可悲。这也是给中医界丢脸。只想提醒大家中医脏腑点穴不难,你做推拿给你背部按摩,那做脏腑就是给你肠胃按摩,那就好比你的腹部好似一潭水,有死水不行,有死水则好似腹水胃内停水、淤泥过多也不行、淤泥过多则会出现、脾胃湿浊,气虚乏力等症,那我们要让这潭死水便活,就需要开闸泄水如:子宫肌瘤、便秘等症。

脾胃好比死水,只有把脾胃之气调动起来则周围器官才会气血顺畅,脾生肺、肺生肾、肾养肝、肝养心、心生脾良性循环。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那么脏腑点穴按摩技法通过最简单的望、闻、问、切便判断出脏腑的疾病状态啦!

望:腹部形态,是鼓胀还是瘦瘪,鼓胀则可能胀气,瘦瘪则久病或长期营养不良者。通过观察皮肤的滋润干燥,能判断腹部的气血盈亏。这就是我们常说正常人要温润如抚玉,肥腻如凝脂的肚子啦。

再说闻诊,一当嗅觉讲,如:闻气味便秘的人口臭。胃胀的人反酸味等等。二当听讲:如揉腹时发出汩汩声音、则表明腹部瘀滞之邪较深,最少疾病在3-5年时间,正气很虚弱,若发出啪啪声,有气从肛门排出,则说明正气较盛,浊气浅,大约一个疗程左右就好了。敲击若发出扣石之声说明脏腑功能较好,三次手法就可痊愈了。

再说问诊:问患者病史长短,可判断你要操作的疗程多少次,如病人患病3年以上则需要治疗3-7个疗程可痊愈。如患者主诉这两天胀气则一次手法就好啦!当然还要询问疼痛的部位和感觉。

再说切诊:大家都知道中医把脉很难,不跟师不得已领其精髓,让很多人望而止步。那么咱们学脏腑就要切诊怎么切呀我们换个词语叫触诊。比如一摸肚子从里头往外有凉气,则表明患者有寒症。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可不要夏天摸别人肚子说寒症,夏天大多数人手温总是比肚子热的哟!得按常温判断,相反热症也一样。还要摸一下有无硬块积聚现象。中医积症就是有型而不移动的块状物,表明病的很久属血分。聚则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表明患病还比较轻,属气分。中医讲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只要有瘀滞点,就会使身体产生不适,产生胀气疼痛等病症。只有消除这个瘀滞点,气血运行好啦人就百病则消了。所以现在养生方法重在调气比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啦!那么如何运用手法呢?我觉得最简单,最实用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

点法:通经散结,行气活血之功效。

揉法:温经散寒,活血散瘀之功效。

拨法:梳理肌筋,松弛挛缩解除粘连功效。

压法: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郁化滞作用。

在用补泻法就行啦!一般学中医就会说补法泻法,什么轻补重泻或重泻轻补,还有调法。大概二十多种搞得人很乱,我认为就会补法泻法两种就可以啦!

什么是补法,简单说就是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比如久病气虚之人除了手法补外,还要配合滋补的食疗方子等等。

那么泻法呢!就是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就是泄啦!比如病人体内有结石或肿瘤,直接运用手法把病灶部位,消除排泄掉就可以啦!

有很多医生把病情分析很复杂,其实所有的病症只要摸清原因发病机理是很简单的。有些医生喜欢吹嘘自己如何了得,把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喜欢套用周易等书经典,让人认为学识渊博,其实是误人子弟。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问我胀气怎么治呀?医院查不到啊!中医吃了许多药也没见好转,什么肾胀啊、肝胀气、肠胀气搞得很晕。我说三次让你不胀你相信吗?他说不信,我说试一下,结果两次就好啦排出20多个屁。他说在你这怎么就这么简单啊?我说是啊气排出去就行啦!何必过于纠结什么病的。我带的学生当中有小的十六七岁,大的有65以上的,还有日本的、瑞士的、德国的用中医理论教老外累死啦!只有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教会如何祛病就行啦。西医有很多病名比如胃溃疡、浅表性胃炎、胃酸等!中医就是胃痛吗?只要胃好了不就行啦?为什么还要追究什么病名呢?大道至简啊!

把话说回来补法就是手法慢一点柔和一点。

泻法就是手法重一些快一点就行啦!

具体病症治法:

胃痛患者常感到胃部疼痛,恶心、反胃疼痛等,按照祖国医学同病论治的原则去治疗。多因为郁闷、气滞不舒、忧愁过度而气结痰凝、饮食不调、胃部受寒形成的各种胃病。临床按之胃区则有发硬或有条状硬块,或伴有压痛胀闷感或胃区有水声或伴有咕咕声。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豁痰健脾,补益脾阳即可。

操作治疗方法:

揉腹十分钟。点巨阙、中脘、梁门、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各一分钟。

揉按背腧穴,重点在肝俞、膈俞。肚胀就用泻法,肚子瘦小就用补法。每天一次直到患者痊愈为好。注意手法的轻重,取决于患者的承受能力。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大便干结,排便困难两天以上,无排便。可诊断病因属大肠传导失常,可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导致各种便秘。触诊腹部胀满,乙状结肠区有压痛并可触及条索硬块。

治疗原则:调和胃肠,通畅腹气为主。

治疗方法:

顺时针揉按腹部五分钟,乙状结肠区十分钟,点揉巨阙、中脘、建里、梁门、章门、气海、关元、再加上带脉与三阴交即可。实证重手法点按。虚症轻手法,一天一次十次即可症状减轻或消失。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异常,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

发病原因,是由于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或肝气郁结为主。

临床触诊,可见两胁肋或小腹部有痛胀感。背部肝俞附近有明显压痛感,脾肾虚按压腰部有酸痛感。

治疗原则,应疏肝解郁、温肾健脾为主。

主治方法顺时针揉腹15分钟,血热,则重点按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行间、地机一分钟。

血寒,则揉腹15分钟,重点中脘、巨阙、气海、关元、天枢、血海、三阴交、八廖各点揉一分钟每天一次十次即可好转。

腹部胀痛腹胀一词出自《灵枢·玉版》、《灵枢·水胀》等篇。即腹部胀大或胀满不适。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通常常伴有相关的症状,如呕吐、腹泻、嗳气等;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

一、气滞作胀:患者自觉上腹部胀满堵塞,连及肝区和后背,甚则因胀致痛,每因生气或情志刺激诱发或加重,伴有烦躁易怒,恶心呕吐,食少嗳气,甚至吞酸等。治以疏达肝气、健脾和胃。

二、脾虚腹胀:肝炎日久,长期食欲不振,食少腹胀,食后加重,伴有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干稀不调、小腹重坠、四肢不温或有轻度水肿。治以健脾消胀、升清降浊。

三、血瘀腹胀:病人小腹部持续性胀满,昼轻夜重,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指甲青紫、微血管怒张,舌绛脉涩。查体可见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等。

四、湿热腹胀:胃脘少腹胀满,甚至满腹胀,持续不能缓解,多吃油腻则更甚,伴有烦躁,口渴不想喝水,头晕不清、恶心、厌油腻,大便粘滞不爽,放屁恶臭、小便*赤等。

发病症状:

治疗方法:取穴腹部:中脘、气海、背部:肝俞、脾俞、承山、以推、揉、摩、按、法为主。内寒用热、虚用补、实用泻法的操作原则。

肝部气滞:加章门、期门、太冲等穴位。

湿浊阻滞:加大横、伏兔、足三里等穴。揉中脘、健脾和胃、散聚消结、摩腹、揉腹行气散结、调节气机,滑润大肠。旋推气海,调节气机、行气止痛、推按揉肝俞、脾、胃、疏肝理气:推八髎,浊气排出。拿承山,调节周身气机。增强周身肝脾胃大肠气机运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冯医鸣脏腑点穴按摩技法简介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