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生活条件与几十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丰富,现代人饮食结构基本都是:空调+水果+冷饮+肥腻+饱食,加之运动得少,思虑过多,导致脾胃虚寒,脾胃的痰湿拥堵。中医讲“肥甘厚腻,聚湿生痰”,人体的阳气相当于痰湿的搬运工,阳气受损首先影响脾阳,人脾胃的阳气受损了,痰湿就多了,痰湿在心肺,咳喘心悸;痰湿在脾胃,胃腹胀满,四肢乏力;痰湿在下焦,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痰湿也是造成肥胖、三高、心脑血管病、肿瘤的根源,所以说中医说“痰湿生百病”,那么到底该如何祛湿呢?
很多人来看中医都在抱怨,身体虚亏虚损,但吃了好多补益药都没效果,也知道自己有湿气。喝了很多祛湿的中药茶,但是效果也都不好。看了很多中医作用都不大,感觉人很不舒服,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首先,我建议大家莫乱用一些小单方、验方,比如红豆薏米茶,湿热可用,偏寒湿的就不宜了。而且大部分情况的口臭、口疮、咽干咽痛、上火等,都是湿郁化热,其本质还是脾胃虚寒。如用一堆清热下火苦寒药治,更易损伤脾胃阳气,加重身体的郁堵。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在身体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阶段,用药也都不同。很多情况下,用药还因人而异。有时候看起来身体虚的不行,但是这种虚损是身体的气机郁堵、腑气不通造成的。我们脾胃相当于人体的后勤部,道路淤堵了,营养性的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转输,这时候补药对身体反而是有害的,正确的方法是先温通宣通道路为主,再循序渐进的辅以温补药。
痰湿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中医的“痰饮”学说,通常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两种,它是人体病理性的产物;“湿邪”又分为内湿和外湿。首先,湿邪致病特点:
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而阳气不足,反过来又导致气化不利,湿邪留滞不去。往往形成恶性循环。2、湿性重着,易使人体产生肢体乏力、重着、沉重的感觉。湿重的人往往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总是不想动,犯困老想睡也睡不好。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病程缠绵。水湿参与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要完全祛湿非常难,但我们提倡不要过度祛湿,如果一个人以阳气亏虚为主,那么再去过度的祛湿,更会耗气伤血,伤人正气,祛湿祛着祛着身体感觉更虚了。内经云:诸有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则愈。
这里指明了祛湿的两大方法:第一发汗化湿(宣肺),第二健脾利尿祛湿(健脾)湿为阴邪:虽然湿跟热在一起,会形成湿热,但是湿本质上仍属于阴邪;既然是阴邪(寒邪)容易损伤人体阳气,人体阳气受损,就是怕冷,软绵绵,没精神;用晾衣服来举例:湿哒哒的衣服,穿在身上,肯定会让人觉得冷;而且浑身不自在,这就是湿气阻滞气机的感觉。怎么办?湿衣服不能放在阴暗角落里,要拿出来晒一下,就这么简单。怎么晒?用太阳。太阳属温属阳,以阳克阴,阴阳调和就好了。所以,在用药上,要用温性的药材:陈皮、半夏、桂枝、苍术、生姜、花椒、白蔻等;不用药的话,也要避免长期呆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要多走出来晒太阳;因为湿气阻滞气机,所以要适当运动,让气血重新通畅起来。需要注意的是:阴阳调和的过程,并非人人都那么顺利,身体需要适应这个过程,所以在用温性药物治疗湿气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会上火,为什么?痰湿郁阻经络,长期湿寒的身体,还不能一下子适应温药,所以一个是从少量使用,逐步加量……当湿邪化去,不适症状缓解后,要积极培元固本,健脾温肾,防止病情反复。
湿性重浊、凝滞、趋下:湿衣服当然是沉重的凝结的,这个时候,要把它理好放好,不能堆在一团。另外,这个环境也要通风,放在走廊里的衣服,肯定比放在房间里的衣服干得快。
这个在中医里的方法,叫做理气祛湿。
让气在人体里面流通起来,而不是凝滞的;人体就是一个小自然,而气在全身游走,就像风在全世界环绕,风之所至,湿无所踪。类似于风吹,,比如藿香等风药,凡是风药都有祛湿作用,风一吹,地上的积水就被吹干了。让气机流通,选用药材有:陈皮、杏仁、青皮、香附、佛手、佩兰、菖蒲、藿香、厚朴、木香、枳壳、玫瑰花等,只要你掌握了方法,药是随便选的。
不用药的方法是什么?
是运动;是情绪放松;是减少思虑;因为中医说,思则气结。
医圣第一句话,诸有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人好比一个池塘,湿气好比里面的浊水;浊水太多了,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开闸;挖沟;把水放出去。所以,利尿利水的药物,是现代医家最喜欢用的。有哪些呢?薏仁、赤小豆、茯苓、冬瓜皮、泽泻、瞿麦、通草、金钱草、车前草等。
但是利尿药材用多了,容易出问题:1.利过头了,池塘里正常的清水也被放出去了;也就是利尿去湿,容易伤害人体正常的津液;2.部分利尿药属凉药,用久了伤阳气;湿气本身已经伤阳气了,你再伤上加伤,阳气就更不够了,人就更萎靡了。3.池塘放水,你一口气挖十几条沟,池塘的堤坝都被你弄烂了;堤坝是什么?是土,是人的脾胃。所以,利尿祛湿是好方法,但是必须同时注意三个问题:保护正常津液;温补人体阳气;健脾胃固中气。山药养脾阴,沙参养肺阴,*参、白术健脾,杜仲、巴戟肉、菟丝子温补肾阳等,这些都是需要在长期祛湿的同时考虑配合使用的。医圣第二句话:腰以上肿,当发汗则愈。上面说的是湿气在人体下部,接下来是湿气在人体中上部。有人胃腩大,有人脸和眼睛容易水肿,等等,这是湿在上部的表现。这种人,应该要出汗,来祛湿。怎么出汗?中医有发汗解表药:桂枝、麻*、柴胡、葛根、苍术、陈皮、防风、荆芥等等;但是药物发汗比较猛,不好控制,过汗也容易伤阳;所以其实发汗最好的方法,是运动和泡脚。泡脚的时候随便加点温散的药材:花椒、艾叶、桂枝等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这里的发汗一定是身体微微出汗,而不是大汗淋漓,大汗淋漓虽然很爽,但是不祛湿,反而伤身子。所以有的人喜欢桑拿和汗蒸,蒸着蒸着身体体质越来越差...我们的医圣张仲景怕大家乱搞,专门叮嘱:“不可令如水流漓。”以上就是最重要的祛湿四大法则:温阳、理气、发汗、利尿。当然祛湿往往需要五脏皆调,肺气宣降正常,脾的运化好,肝气疏泄正常,心肾阳旺,水火互济,神志安定,肾阳充足,精气得藏,这样湿邪就会无处藏身,自然身强体健。祛湿的根本偏于调脾肾,最好的方法就是温阳和扶阳,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湿,肾中阳气也主水液代谢和气化,只有让脾肾的阳气振奋、旺盛起来,才是治疗痰湿的根本。现代疑难重症及慢性疾病的克星
——中医扶阳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大多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扶阳学派第四代传人彭重善先生在临床中就指出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的发病原因都是由于寒气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李可老先生还讲解了相关扶阳学说的运用。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阳气亏虚、万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过度贪凉饮冷、无节制熬夜、营养不均衡、缺少体力活动等,都会造成阳气内虚。而抗菌素、激素的滥用,不辨证的清热滋阴、泻火通便,使本来阳虚的身体雪上加霜。也有很多亚健康的年轻人在未病倒之前都不以为然。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爆发时,才追悔莫及,病来如山倒时,才会醒悟。扶阳派医家对于千变万化的病证,都主张扶阳,因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救治危重病证,更要重视回阳救逆,因为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都强调以“四逆法”收工,因为“阳气虚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扶阳学派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扶阳药物为特色,在临床上扶阳派的医家多能大胆使用此类药,屡起沉疴,让世人折服。扶阳学派,护阳扶正,见识卓绝,回阳救逆,闻名于世;年传承,代代相传至今。武汉扶阳中医馆:名医坐诊见效快,道地药材疗效好,性价比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