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手针治疗中风患者
下面是我们今天的分享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证。其发生与饮食不节、五志过极、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本病病位在脑,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基本病机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中风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意外等。
1.中经络
主症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謇,口角歪斜。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舌红或绛,苔*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主症突然昏仆,神志恍惚,嗜睡,或昏迷,并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等。
兼见神志迷蒙、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为闭证;目合口张,手撒溺遗,鼻鼾息微,二便失禁,四肢逆冷,脉细弱等为脱证。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配颊车、地仓;上肢不遂配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便秘配天枢、丰隆、支沟;复视配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天柱;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该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可在患侧上、下肢各选2个穴位,采用电针治疗。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督脉穴和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配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配关元、气海、神阙等。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强刺激、以眼球湿润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元、气海用大艾柱灸,神阙用隔盐灸,不计庄数,以汗止、脉起、肢温为度。
其他治疗
(1)头针法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用1.5寸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行针。行针时和留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此法在半身不遂早期应用疗效更好,留针时间可延长至数小时。
(2)穴位注射法选上述四肢穴位2-4个,丹参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液,每穴注射1mL,隔日1次。适用于半身不遂。
(3)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各选一组穴位,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此法适用于半身不不遂患者。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显著,尤其对肢体运动、语言、吞咽等功能的康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2、中风的治疗应注重针灸的早期干预,开始越早越好。针灸领域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的研究显示,在缺血后立即给予针治,能使局部血流增加,使缺血组织局部维持有效的供血,对抗缺血引起的损伤;在缺血后再灌注期针刺疗,可以增加局部组织供血,使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小,神经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要积极防止中风,控制高血压,采取低盐、低脂饮食。若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不不利、肢体萎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可针刺足三里、风市,以加强防治。
4、针刺能改脑动脉的弹性和紧张度,扩张血管,改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增加病处周围细胞的营养,促进脑组织的修复。针刺还可清除自由基、调节钙稳定、纠正中枢单胺类神经质的代谢紊乱、降低中枢兴奋性氨基酸及一氧化氮的含量,从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今天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吗?如果对简单易学的八卦手针感兴趣,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