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01
石膏的故事
很早以前,应城西北有座天灵山,浓荫覆盖,云雾缭绕。天灵山下住着一个贫穷的砍柴伢,他手脚勤快,天性善良,又最讲孝心。父母在世时,柴伢总是把砍柴换来的一点点吃的都供奉给父母,自己却忍饥受饿。父母死后,无钱安葬,就把父母合葬在天灵山的山洞里,自己在洞里守孝三年。有一天,柴伢砍柴回来,发现山洞里白晃晃的。进去一看,见洞里头长出了一条洁白的石糕,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柴伢壮着胆子走拢去,尝了一点,觉得又甜又软又可口,就吃了起来。真怪!不管怎么吃,那石糕总是那么长,一直等到他吃得饱饱的,才一下子不见了。第二天,柴伢砍柴回来,那石糕又出现了。从此,柴伢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回来也不用为饭食发愁了。
不知是什么时候,天灵山上出现宝物的事情,被山下的财主晓得了,就带着一批家丁上天灵山,逼柴伢交出宝物。柴伢任他们怎么拷打也不做声。贪婪的财主恼羞成怒,就叫家丁在灵山上掘地三尺,一定要把宝物挖出来。眼看就要挖到柴伢父母的坟墓跟前了,突然旋风四起,电闪雷鸣,“轰”的一个炸雷,洞里又现出了洁白的石糕,但眨眼功夫就不见了。财主索性雇人来挖,谁知挖地一寸、土长二寸,挖二寸、长四寸,挖呀挖呀,挖了三年六个月,累死了三千六百人,土越挖越厚,终究没有把宝物挖出来。传说这石糕是柴伢的父母怜悯儿子变化出来的。石糕的味道之所以甜美,是因为里面渗进了母亲的乳汁。后来,玉帝嫌财主太贪心,才命令操山之神长出厚土把石糕藏起来,石糕就离地面几十丈深了,而且慢慢变得坚硬,苦涩,才成为今天的石膏。
02
石膏的模样
药材多呈长块状或不规则的块片,大小不一。全体类白色或灰白色,质重,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玻璃样光泽的纤维状纹理。无臭,味淡。分布与采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由矿中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03
石膏的功用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本品既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又能祛暑,配益气养阴之人参、麦冬等,可用治暑热初起,伤气耗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症见身热、心烦、口渴者,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肺热喘咳证
本品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配止咳平喘之麻*、杏仁等,可治肺热喘咳、发热口渴者,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齦肿痛,常配*连、升麻等药用,如清胃散(《外科正宗》);若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用。取本品清泻胃热,配知母,生地*、麦冬等,可用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证,如玉女煎(《景岳全书》)。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用治溃病不敛,可配红粉研末置患处,如九一散(《中国药典》年版);用治湿疹瘙痒,可配枯矾用,如二味隔紙膏(《景岳全书》);用治湿疮肿痒,可配*柏研末外掺,如石*散(《青囊秘传》);若治水火烫伤,可配青黛用,如牡蛎散(《外台秘要》)。
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经典古籍:
“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产乳,金疮。”
——《神农本草经》
“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名医别录》
“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杯,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药的临床运用在医师专业辨证指导下多能获得不错疗效,因涉及中医用药的专业性,患者需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配伍!
参考文献
[1]中药故事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李声国等编著.骨伤中草药使用图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3]薛丽君主编.中药材百科[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4]高学敏主编.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