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棗”→“朿二”→“枣”
大枣,就是俗称的红枣,只不过“大枣”包括了鲜枣和干枣,“红枣”一般指干枣。枣在中药学上的名称为“大枣”,特指枣的成熟果实。(为遵照日常用语习惯,下文中“大枣”为统称,“红枣”特指干枣。)
▲大枣
▲红枣
大枣作为滋补佳品,具有滋阴补阳的功效,素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的美誉。
《诗经》有云:“八月剥枣。”这是可查最早的关于大枣的文字记载。大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栗、杏、枣)之一,历史悠久。考古学家从新郑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枣核化石,证明大枣在中国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是大枣的故乡,而大枣最初是从野生酸枣培育来的。酸枣多刺,古代叫“棘”。据说仓颉造字时,为了区别,就将这个字改成上下结构,创造了“棗”字。后来慢慢简化,就有了两个“朿”,即“朿二”,就是现在的“枣”字。
▲野酸枣
枣枣枣,早早早
大枣酸甜可口,是美容保健的首选。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丰富多彩的“枣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大枣除了药用和日常食用外,更是幸福、美满和吉祥的象征。
枣,谐音“早”,在各种喜庆场合中,都少不了红枣的身影。除夕夜守岁需要准备糕点糖果,红枣是必不可少的,寓意“春来早”。陕北人在接待贵宾时会在茶水中泡上五颗红枣,意为“五子早登科”。
在婚嫁文化中,红枣更是拥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提亲时带枣,寓意“早成喜事”;订婚时送枣,寓意“早早完婚”;大婚时撒枣,寓意“早生贵子”。
总听说“药引”,到底什么是“药引”?
大枣,可作日常吃食,也可入药,具有养胃、健脾、益血、滋补、强身之功效。枣仁和根均可入药,枣仁可以安神,为重要药品之一。
大枣在我国的药用历史悠久,其药效在很多中医药专著中都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中药学》:“补脾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中国药典》:“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中药大辞典》:“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
除了本身功效,大枣还是中医处方中常用的药引。“药引”又叫“引药”,即“引药归经”,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到“向导”的作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药引具有引经作用,能起到增强疗效、解*、矫味、保护胃肠道等功效。
大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也是一味很好的药引。使用峻烈药物时,常取大枣10-15枚以缓和药性,防止中*。
红枣补血吗?其实我们都错了
作为养生保健必备品,很多人都相信红枣可以补血。红枣真的补血吗?
我们都知道,补血,补的其实是铁元素。“缺铁性贫血”大家都很熟悉,铁元素缺乏会影响造血活动,从而产生食欲下降、头晕、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经科学检测,红枣中约含铁2-4毫克/克,葡萄干中为4-5毫克/克,而猪肝能达到25毫克/克。另外,红枣中的铁元素属于非血红素铁,意思是这种铁吸收率很低,根本不足以起到“补血”的效果。
红枣虽然无法“补血”,但能健脾、养胃、安神,也能起到很好的补气作用。从中医“气血同源”的角度来讲,枣补气,气生血,红枣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也可以“补血”。用中医上所说的“益血”或“养血”其实更准确。
大枣最为人称道的其实是维生素C。常见的鲜枣品种,维生素C含量可达毫克/克;酸枣中更高达毫克/克;青枣中的维生素C含量甚至比橙子还高。另外,大枣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改善肠道活动、防止便秘也有很大帮助。
相对来说,吃鲜枣比吃干枣好,营养成分更高,也更易吸收。但干枣更易于保存,适合日常食用。
红枣不补血,只长肉
“每日一把枣,青春永不老。”红枣这么好,每天吃几颗合适呢?谁都能吃吗?
其实红枣每天吃多少合适,并没有确切定量。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红枣不能多吃。
一是因为其中膳食纤维含量高,水分含量低,不好消化。加上红枣皮不易嚼烂,质地坚硬,边缘锋利,对口腔和肠胃会造成一定刺激,过量食用更有可能损害消化功能,引起腹胀、便秘等症。肠胃不好的人一定不能多吃。
其次,红枣中的糖分含量特别高,可达到80-90%。别说糖尿病人,就算是普通人,也不能多吃,除非你想增肥。
另外,外感风热、腹胀气滞、痰湿积热者和经期女性也不宜吃红枣,以免加重病情或症状。
END
历可悲!吃中医的饭,砸中医的碗
史转正仍被叫停,民间中医尴尬何时破?
文大掌击邓颖超,脚踹老百姓,百岁老人下手真狠?
章一代大家吴文勤:仁心仁术救人,洗尽铅华回本真
好多啦是为中医药行业赋能的TCMP全托服务平台,以区块链数据确权应用打造全产业链的信用体系,将全国多家中医馆、0余家供应企业联合起来,为追求健康长寿的百姓服务,发扬传统中医药,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实现“百岁人生”目标。臻坤好多啦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