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合:“恐聚族”的恐惧从何而来?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这是2013年流行于络的一句电影台词。春节假期,各色同学聚会成为人们怀念青春的方式。然而,人是境非,本是回忆纯真年代的聚会却渐渐多了些炫富攀比的意味。当“致青春”变成名利场,面对昔日“同桌的你”,不少春节“恐聚族”感叹“相见不如怀念。”(2月4日中国新闻) 同学相会,欢聚一堂,触感纵情,谈古论今,皆为世间人之常情。 然而,倘若同学老友相聚,将多年的感情和友谊放置一旁,一味地炫耀富足,相互攀比,甚至于发出“相见不如怀念”的感叹,也就违背了聚会的初衷,失去了同学相聚的意义。 其实,所谓的“恐聚族”,大都是一些人的自我感受,他们或因工作家庭不如意,或因收入比别人低,平地里自己给自己生出自卑感;也有人是自我感觉良好,优越感十足,或认为事业有成,或感觉财大气粗,以至于沾沾自喜、春风得意。简言之,人到成年,少了些学生时代的单纯幼稚、诚实善良,多了些圆滑世故、刁钻古怪。如此一来,不管是穷的富的,在不经意间都流露出自卑感或自豪感,这样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自然就生出很多变故来。 记得元代王实甫所作《西厢记》有句经典台词,“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细细品味这几句台词,着实令人惭愧。试想,同学聚会,本是互叙真情,增进友谊。如果将聚会当成名利场,作为炫耀自我的资本,把聚会变成了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场所,岂不抹杀了人世间最纯洁的情谊?况且,人生并没有定数,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华夏文化兼收并蓄,尤其是在与亲朋好友、同学同仁交往上,提倡以仁爱之心,用真情实感处之,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帮助人,是君子之学。这既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中华优良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情感。 莫以成败论英雄,勿用金钱比高低。很多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特别是同学友谊,其情深意长,是如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摒弃那些阻碍同学间纯真情意的虚荣、攀比、炫耀心理,是克服“恐聚族”症的关键之所在。这不仅关系到同学友谊,更与净化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王传合
: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