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一到,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开始进补,当然补是秋冬养生的关键,顺应自然的收藏之势进补,无论是滋阴、温阳还是补气血,都会得到不错的效果。
但补得好或是补不好,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点,便是我们吃进去的补品能不能被身体运化吸收,补到该去的地方去,而决定进补效果的部位,就是我们的脾胃。
想进补,你的脾胃同意了吗?
身边经常有人说,我明明是阴虚的体质,但是一吃这些滋阴的食物,马上就腹胀,拉肚子为什么?
又或是我明明阳虚体质,非常怕冷,但是想吃羊肉桂圆补一补,反而上火,口腔溃疡了,口鼻生疮怎么办?
还有的人明明气虚,天天有气无力,喝点黄芪水,就开始上火,睡不好,心中烦闷燥热,这种种迹象,都是想补却补不进去的,这样滋补不但弥补不了身体的虚耗,反而给身体添了堵。
根源就在于进补前没有考虑自己的脾胃状态,当我们脾胃还处于瘀堵的时候,吃进去的东西自然也不能被很好地运化,没有疏通脾胃就盲目进补,只能说越补越差。
故而,有这些烦恼的朋友,在秋季进补前,要先化瘀,疏通我们的脾胃,这样身体内无论是湿浊还是寒气,又或是虚火湿热,都会顺畅地排出体外,这时候无论吃什么,都能被脾胃所运化。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压力下,拥有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是非常奢侈的,很多人都有脾胃不和的情况,平时多吃一点儿,就觉得腹胀积食,甚至想吐。稍微吃点生冷的食物,就会肚子疼,拉肚子,以及嘴巴里总是会反上来臭臭的异味,一张嘴聊天就非常尴尬。
如今腹胀、腹痛是困扰老中青三代人的难题,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气机升降的枢纽。一直都说身体素质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归根结底,栽在了脾胃上,当脾胃失调,气血生化不足,营养跟不上,我们就变得疲惫、不想说话、气短、啥也没干也觉得累,不思饮食等。
据统计,我国14亿的人口中,就有超过1.2亿人,脾胃不适,尤其是上班族,刚吃完就坐下,很容易腹胀,吃进去的东西不能被身体吸收,全都变成垃圾浊物瘀堵在身体中。
秋意凉,脾胃更虚寒
外面秋风瑟瑟,脾胃中也如同“冰窖”,我们大部分人脾胃不适,一般都有虚寒的情况,比如肚子常常不舒服,闷得慌,觉得肚子胀,隐隐作痛,到了饭点也不知道想吃啥,或是啥也不想吃,要么吃点东西就拉肚子,要么就肚子越来越大三天都不排便。
像上面有人说,自己明明阳虚,却吃点羊肉一类的温热性食物就开始上火,这就是脾胃瘀堵、虚寒,中焦越来越堵,这些堵在这里的东西化火生热,也就是俗称的上热下寒。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今夫热症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
身体有火气,本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因脾胃太寒,跟冰一样梗在那里,这团火下不去,就只能往上走了,我们平时管道堵了,马桶堵了第一反应就是疏通,那么脾胃堵了,怎么就光补不通了呢?
疏通脾胃,排浊化瘀
秋季无论补不补,疏通脾胃放首位,以下3种方法,经过身边亲戚朋友们的多次实践尝试,渐渐地脾胃越来越舒服,不寒不堵。
方法一:疏通胃脾经
这套动作有四个要点,一坐、二伸、三趴、四倒,经常练习可以由内而外清扫身体内的毒素,化瘀疏通脾胃。
首先,金刚坐,双膝并拢跪地,小腿和脚背贴地,拉长脊柱,大脚趾相触碰,脚跟向外侧打开,臀部坐于两脚后跟中间,双手掌轻搭于大腿前侧。下颌微收,闭上眼睛,双肩下沉,保持一段时间(时长根据身体情况而定)。
其次,单腿背部伸展,右脚曲膝放在地上与左脚成90度角,将右脚跟靠在位置,同时将右脚趾贴着左脚的大腿内侧。吸气,提起双臂,腰背挺直,将双手往上尽量伸展,两手手心向内。
呼气,身体慢慢往左脚的方向前伸展,背部保持挺直。左脚跟蹬直,脚趾朝天。拉长肩膊,不要放松双臂,应继续向前伸展,直至到达、甚至超越左脚掌的位置。吸气,再次挺直背脊,接着一边呼气一边慢慢将上半身向前伸展,先是腹部,然后顺序将胸部、脸,最后是额头贴在左小腿上,双手抓着左脚掌外侧。(另一侧方法一样)
第三,青蛙趴,胳膊的肘部撑住,慢慢地将腿向两侧分开,保证大腿与小腿、身体成90度。上身慢慢往下趴,保证腰背挺直,将脑袋枕在双手臂或者是地上。
最后,靠墙倒箭式,伸直双腿,向上抬高直到与地面垂直。呼气时,手臂下压,抬起髋部和双腿。双手托着髋部,拇指朝前,其余的手指朝后。慢慢地抬高双腿,让双腿与地面垂直,两腿慢慢朝头部放下,膝盖可弯可伸。
方法二:推腹
若是觉得上述办法难以坚持,也可以试试最简单的疏通脾胃法,推腹。
我们在推的过程中可能会摸到痛点、水积、气积、筋结处,这些地方都要重点去推,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也不痛,跟个皮球一样,这种人多半是有事儿闷在心里,肠胃常常不舒服。
还有的人肚子上有很多痛点,推不开,这是气滞时间过长,有瘀滞,可以循序渐进,慢慢按揉推动;再者有人肚子软软的,也不痛,但是会觉得肚子里闷胀,这一般是中气不足,气血过少;还有的人胸窝下面一推,就有咕咕的水声,这是“浊气裹水”,我们推腹可以把这个腹中的“死水”推火,会打嗝放屁,之后非常畅快。
方法非常简单,亮出手掌,用手掌顺着胸骨往下方推,推到小腹部,反复下,这个就是最经典的推腹法。
可以把瘀滞推通,中途遇到上述的痛点或是硬结的部位,要重点去推,反复去推,等到瘀滞推通,腹部会变得非常柔软,脾胃和,睡眠好。
方法三:以食化瘀
民以食为天,吃进去的瘀堵同样也能用食物去化解,我们从小但凡吃撑了,积食了,都会想到吃上一些山楂,很多人都知道山楂消滞,却不晓得其化瘀的能力。
山楂性微温,味道酸甘,入脾、胃、肝经,活血行气又化瘀,我国对山楂的记载历史悠久,古书中的“朹”即是指的山楂树,在《尔雅》、《山海经》中均有记载,但最初的山楂树只是人们常用的木材。
在《本草衍义补遗》有了对果实的记载,“消食行结气,健胃,催疮痛。”《本草纲目》记载其:“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清代《本草备要》记载山楂:“泻破气,消积,散瘀,化痰。”可见历代对山楂化积、化瘀效果的认可。
但很多人山楂吃多了,胃里就会反酸,打嗝都是一股酸味,故而想要发挥山楂最大的效果,也得会吃才行。山楂和鸡内金搭配,才能将效果发挥极致,这两物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鸡内金是鸡胃(鸡胗)中一层坚硬角质壁,老人们通常都会把它取下来,晒干后碾成粉,当脾胃不舒服时就炒在菜中一起食用。国人“以形补形”的能力非常强,我们知道鸡没牙齿,凡是吞进去的石子、铁屑都是靠着脾胃给磨碎掉,鸡内金就是主要磨碎鸡吃进去的东西的。
民国大医张锡钝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说,“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用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
故而我们无论是脾胃瘀堵,或是身体其他地方有了瘀堵,吃点鸡内金都不会出错。但是鸡内金味道腥苦,很难被人们接受,今天就分享一个鸡内金和山楂一起熬制的美味,酸甜可口,能很好掩盖住鸡内金本身的味道,老人孩子都能吃。
准备鲜山楂克,陈皮、茯苓、麦芽、淮山药各15克,鸡内金19克,冰糖克,将所有的食材清洗后,浸泡2小时,之后一起倒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小火慢熬1小时以上,之后滤掉食物残渣,留下汤汁,倒入锅中,加入冰糖继续熬制半小时,等到汤浓稠时可以出锅。
这个可不是一般的山楂膏,而是根据古方熬制而成的山楂六物膏,倘若自己觉得繁琐,也可直接尝尝这款地道的滋美味,商城的这款山楂六物膏,除了鸡内金和山楂外,还添加了麦芽、山药、茯苓、橘皮这四种食材,加之冰糖调味。
从山楂的去核、清洗、榨汁、过滤,到另外4种食材的挑选、配比、融合,再到熬制、反复过滤等8道工序,才能制出这醇厚的山楂六物膏。
熬膏不能心急,低温慢熬,才能更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风味,熬制至少48小时,滴滴都是精华。为了保证膏汁的效果,还原山楂本身的酸甜,制作时,坚决选用鲜果山楂,20斤的鲜果才能熬制出1斤的膏体。
舀起来能拉出黏稠、长长的丝,足见其浓郁程度,而且全程没有添加一滴水,也没有任何的增稠剂和防腐剂,老人孩子都能放心吃。
吃起来酸酸甜甜,特别开胃,山楂的酸甜,怀山药淡淡的甘味,且山药益气健脾,麦芽又有理气之效,陈皮辛香走窜,温通苦燥,入脾胃经,有很好地理气健脾效果。这几物搭配,无论是营养还是口感,都更加丰富。
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泡水食用,直接吃也不会觉得齁,就是口感偏黏稠,每次2~3勺,用水冲化开,十分清润,饭前一杯开胃,饭后一杯解腻,每天来一杯,化瘀护脾。
山楂六物膏养生膏滋膏方精选月销量¥4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但因膏中液山楂、麦芽等物,故孕妇不宜食用。
秋季想进补,首先得化脾胃的瘀堵,把积留在体内的垃圾都清理出去,这样我们才能补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