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教授谈养生药补不如食补,中药调补,并非
TUhjnbcbe - 2024/4/12 8:26:00

所谓药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应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扶助正气、却病纠偏、促进健康的养生手段。

药补具体方法:有单味药调补,如人参、虫草、鹿茸、阿胶等;有中成药调补,如玉屏风颗粒、人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等;有汤药调补,由多味药组合而成,需由中医师经辨析体质、明确病证、因人而异确定处方。有膏方调补,由药物煎熬而成的呈黏稠糊状的特殊剂型,俗称膏滋药。

药补功效分类:气虚者补气为主,单味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方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等;血虚者养血为主,单味药如当归、熟地、阿胶等,方剂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气血两虚者又当气血双补,如归脾丸、八珍汤等。阴虚者滋阴为主,单味药如石斛、生地、沙参等,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阳虚者温阳为主,单味药如红参、鹿茸、肉苁蓉等,方剂如附子理中丸、右归丸等;阴阳俱虚者又当阴阳并补,如肾气丸、地黄饮子等。

药补适宜人群:先天不足、禀赋亏虚者,多属素体禀质偏虚,如常见的偏于气虚、阳虚、阴虚等体质;后天失养,脾胃虚弱者,多系长期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气血衰少的人群;过度劳累,身心疲惫者,多为体力精力长期透支,出现神疲乏力,腰酸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年迈之体,形神不支者,老年人群普遍出现生理性功能减退,或容易出现虚损为主的老年性疾病;病后体弱,正虚待复者,重病、大病后,人体正气大量消耗,身体多见虚弱,亟待药补,有助康复。

虚损之体,合理药补,毋庸置疑。然而,药补并非人人适宜。所谓药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实为兜售补药的广告词而已,切切不可轻信。大凡如下群体不宜盲目药补。

无虚之人,毋需药补。临床上经常见到并无虚损之象而要求服用调补方药的,如体壮如牛的富有之人,执意要求服用配有多种名贵补药的膏方。在他们看来,药补总是对身体有好处的。殊不知,是药三分毒,如滥用补气药容易壅滞气机而出现胸闷腹胀,漫用温阳药容易助热化火而出现烦躁便秘,峻用滋阴药容易伤阳助湿而出现纳呆腹泻等。

因虚乱补,必多生害。有效的扶正调补,改善体质,就必须辨证施补,辨体施补,切不可一味乱补。如服用人参,由于培植、产地、炮制等的不同,便有多种不同品名、功效的区别,生晒参补气,性味平和,适宜常服。西洋参性味偏凉,滋阴降火为主,体寒之人不宜服用。红参性味偏温,补气温阳为主,体热之人理当慎用。当下不少人将参三七作为强身健体、祛斑美容、延缓衰老的补品长期服用,显然是一种误解(参三七本用于祛瘀消肿,疗伤止痛)。

虚不受补,亦当慎辨。中医临床上虚不受补的案例并不少见,如患者确有气血不足、阴阳偏虚的征象,但又见其舌苔黏腻、纳呆乏味、胸闷腹胀等湿浊偏盛之象,只能“先攻后补”,先宣化湿浊,疏通气机,待湿去气畅方可施补,否则定有助湿留邪之弊。再如热病初愈,虽有体虚肢冷之象,断然不可轻投温补,诚如清代医家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所言:其时炉灰虽熄,慎防死灰复燃。

其实,补益身体远非药补一法。

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是极有益于保健的方法,所谓“养生之要,睡眠居先”。而当今主动或被动熬夜,以致损害身心健康者比比皆是。

药补不如食补,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维持生命,强健身体,必须依赖食物,唯有治疗疾病,救人于命,方须凭借药物。眼下非医疗行为的节制饮食,无道家养生指导的辟谷等,均属自损后天之本、气血之源的行为,断然不可提倡。

娱乐养生,愉悦心情,不亦神补?清末朱锡绶所著《幽梦续影·养生之秘》载有“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之语,是说美妙动人的琴声,娇嫩艳丽的鲜花,扑鼻而来的芳香,千奇百怪的玉石,涓流清澈的泉水,动静相宜的舞剑等,均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调节。

修德养生,更不可忽视。“德行不可,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千金要方·养性序》)”不注重修德的人,服用再多的补益汤方、名贵药丹,也无助于延年益寿。古人以此告诫后人,不是单凭药补就能达到长寿目的的。养生古训指出,仁爱慈悲之人、宽容沉默之人、大智若愚之人多可长寿,此言不无道理。

作者:李其忠转自简书:b6d66a5药补并非人人适宜(李其忠)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教授谈养生药补不如食补,中药调补,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