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TO对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业的影响食品机械 [复制链接]

1#

WTO对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业的影响_食品机械_产业经济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是伴随改革开放*策成长、发展、壮大的,无论产品品种还是技术性能都有较大增长和提高,新产品开发技术起点较高,技术进步明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起步于70年代末,年产值只有七八千万元,产品品种仅有100多种。到1986年,产品品种猛增到1700多个,产值达21亿元。1984年~1986年全国技术引进(含测绘、仿制)3000项,其中食品和包装机械占了不小的份额,3年间从国外进口食品和包装机械价值约6.8亿美元。


  1986年以后,通过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我国各类食品机械和包装机械相继问世,产品品种增加较快,进口数量开始减少,国产设备所占国内市场份额加大,达到75%左右。但是1994年以后又出现了进口高潮。据海关统计,进口食品和包装机械18多亿美元,基本上和国内生产的机械设备持平,最高年份达到24亿美元;1998年进口食品和包装机械仍保持18亿美元。从统计数据可看出食品机械进口有所减少,但包装机械进口上升较快。这是因为包装机械是整个加工的最后工序,它的工作可靠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生产线的工作效率;再有外商投资企业基本上采用进口设备,这也是近年进口设备增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国内设备优势,在测绘仿制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大批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10多年的时间里,包装食品机械得到了空前发展,年增长率在20%~30%。到1999年底,包装食品机械全行业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其中包装机械产值125亿元,食品机械产值145亿元,常年生产包装食品机械的县以上企业3300余家(合资企业120家),产品40大类,品种达3000种。国内设备价廉物美,售价只是国外的1/5~1/3。


  科技水平及发展趋势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专业化、连续化、自动化程度很高,智能化设备已被广泛应用,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降低了加工成本,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新技术应用广泛。如生物技术与食品机械结合,使食品机械发展前景更广阔。细胞和酶的固化技术、酶的载体开发利用技术以及发酵工程的发展等,可能产生出新一代的食品机械和设备。节能、高得率。食品机械继续向节能、节水、省汽、高得率、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方向发展。


  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经济规模等方面的差距。我国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单机多,成套少;通用机型多,满足特殊要求、特殊物料加工及包装的设备少;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技术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智能化设备还处于研制阶段。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最大差距在于重生产加工、轻研究开发、创新不够,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提供产品,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占总职工总数的比例达不到10%。只有少数企业可以达到5000万元的规模。


  产品质量、性能、技术水平、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差距。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产品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和可靠性差、造型落后、外观粗糙、基础件和配套件寿命短、无故障时间短、大修期短;绝大多数产品还没有制定可靠性标准。性能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低、能耗高,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应用少、自控技术差、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低水平重复生产的设备过多方面。品种差距也较大,发达国家的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有6000多种,而且成套数量多,新机型不断涌现。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主要还是仿制、测绘,稍加国产化改进,谈不上开发研究,国内科研、开发投入少,按规定技术投入可占销售收入的3%,但大多数企业做不到,我们的开发手段落后,现在好一点的企业开展了“甩图版工程”,真正使用CAD的还很少。产品开发缺少创新,难上水平;生产手段落后,大部分还是用陈旧的通用设备加工;新产品开发不但数量少,而且开发周期长。


  加入WTO对行业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市场的开放,进口了食品和包装机械,使国内开阔了眼界。经过消化吸收国内开发了2万瓶/小时、3.6~4万瓶/小时的啤酒灌装成套设备、0.3~3万瓶/小时的饮料灌装生产线、500罐/分的三片罐生产线都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单头和多头软包装机生产能力可达到2200袋/小时(单头)和4800袋/小时(双头);先后开发出了各种方盒、三角包、屋顶式无菌包设备和大袋无菌包装设备;工业机器人包装生产线在天津试运行,已达到90年代初日本同类生产线的水平。


  我国方便食品加工机械是以方便面加工机械为龙头发展起来的,1980年进口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1984年国内研制方便面生产线成功后,国产方便面生产线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开发出班产15万包方便面生产线。方便食品机械向多品种发展。


  我国果蔬保鲜设备、速冻设备制造业一直是沿着引进消化吸收、研究开发的路子走过来的。近10年有了迅速发展,开发研制成功十多个品种、数十种规格的较新型的保鲜速冻设备。


  七层瓦楞纸板,幅宽1.6~2.5米,生产线速度已达到180米/分,稳速工作100~120米/分,计算机已开始应用到生产线,提高了整线水平,瓦楞辊寿命已达1000万米以上。


  我国金属包装容器加工机械的生产制造行业已初具规模,已可以生产圆型罐电阻焊制罐生产线、易拉盖生产线、钢桶生产线、瓶盖生产线。从技术角度上讲,我国尚处在仿制和消化吸收水平,基础薄弱、消化吸收工作不完全、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总体水平不高。


  纸浆模塑加工设备在9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并经过开发提高,成功运用在餐具行业,是一个创新,正向工业品缓冲包装发展,该行业目前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生产企业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努力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口金额逐年增加。


  食品机械出口额在80年代中期只有300万美元,只占当时国内机械总产值的1%左右;到1995年达到1.93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29.04%,是1985年的66倍,占当时国内食品机械总产值的10%;1998年食品机械出口额达到8.82亿美元,考虑到家用机械占相当大的份额(5.74亿美元)与以前统计数据没有可比性,去掉该项还有3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56%,占当年国内食品机械总产值的17%。可看出增长速度是很快的,超出机电产品出口增长速度。


  包装机械出口额在80年代中期只有200万美元,只占当时国内包装机械总产值1%左右;到1995年达到3554万美元,比1994年增长47.05%,是1986年的17.7倍,占当年国内包装机械总产值的3.7%;1997年包装机械出口总额达到4955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39.4%,占当年国内包装机械总产值的4.5%。出口增长速度也是很快的。


  但是,我国机械工业1998年销售额是15000亿元,其中出口额是250亿美元(约2075亿元人民币),占机械工业总销售额的13.8%,食品和包装机械如能借加入WTO的东风赶上全国机械工业的平均出口比例,仅此一项就有10%的年增长率。


  总的来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出口前景是很广阔的。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技术水平适用、价廉物美,又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条件,今后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应会非常喜人,并且也有部分向发达国家出口。2001年3月,协会组团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包装机械展。展览期间,不断有外商光临我们的展台,其中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土耳其、马其顿、以色列等国的商人都希望做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国外总代理。加入WTO,企业对外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出口将进一步扩大。如果我们设备的技术水平、稳定性、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合资、外资企业转向采用国产设备,也会是一个可观的市常一些技术密集的高档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因我国技术水平的差距,基本还是空白,进口是不可避免的。这些设备不仅提供食品新的食用方法、加工方法、包装方法,并且带来了新的管理、新的观念,因此只有勇敢面对,积极改变这种状态,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和食品工业的结构调整,大型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设备的采用将是大势所趋,国内如不迎头赶上,就会失去这部分市常关税、倾销等对食品包装机械进出口影响不大。外资大多采用进口设备,影响较大。国外设备价格昂贵,进口主要是大型食品企业、大型包装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现在基本上是免税的。即使国外设备向国内倾销,其价格也会比国产设备高许多;同水平的设备我们有绝对的价格优势。


  采取何种对策学习借鉴的对策。我国食品包装机械大都是在借鉴进口设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与国外差距较大或空白产品,应积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由逐步摸透到全面掌握。对有一定基础但与国外同类产品有一定差距的产品采取学习借鉴的方式,加强相关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究,鼓励开发创新。


  强化服务的对策。食品包装机械都是针对性很强的设备,专业服务要求很高,在国内我们有优势,但仍需完善服务队伍,过去我们安装调试人员出不去或出去不及时,影响很大。今后条件好了,必须加强此项工作。


  企业组织结构对策。积极促进专业生产和协议,加大企业内部结构转型力度,提高人员素质,技术人员和维修服务人员的比例应占企业人数的50%以上。目前重点骨干企业在经济形势还好的情况下,积极采劝减人增效”、“转岗不下岗”的*策,适应食品包装机械周期短、变化快的特点,形成轻巧的“哑铃型”企业结构,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


  管理制度及经营机制的对策。重点产品质量要有大的提高,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和大修时间超过行业相应产品质量分等标准要求;无分等标准要求的,须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骨干企业逐步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产品逐步标准化;建立专业研究开发、专业化生产企业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